记德阳市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奖者黄云军
作者:唐妮
来源:
日期:2018-11-12
退伍不褪色 情暖大凉山 ——记德阳市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奖者黄云军
左一为黄云军
2016年9月,我市土门镇劳动保障所所长黄云军毅然放弃退伍后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主动请缨参加援建彝区工作,成为我市第一批援彝干部。“帮扶彝区为什么?进入彝区干什么?离开彝区留什么?”黄云军经常这样问自己。在甘洛县的崇山峻岭间,他默默发扬着退伍军人勇挑重担的本色,以一腔热血投入到援彝工作中。 走村入户 让贫困户住上安全房 家住乌史大桥乡田坪村的阿依克哈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身患重病,无法工作。多年来,一家人一直住在破旧的土胚房里。在县扶贫和移民局工作的黄云军在入户摸排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主动为他申请了“安居扶贫”款,给予他4万元安全住房补贴。然而,阿依克哈却始终心存顾虑,怕承担不起建房资金,黄云军多次走访,不断做思想工作,并帮助他联系施工队,最终打消了他的顾虑。如今,阿依克哈即将告别土胚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乌史大桥乡是甘洛县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一个乡,群众基本靠步行。为了让乌史大桥乡田坪村、木色尔库村和二坪村的贫困户尽早住上安全房,黄云军常常放弃双休日,天还未亮就出发,走村入户进行摸排调查,夜深时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由于路途遥远,他的背包里还时常准备着干粮和手电筒,以备途中不时之需。 “这些贫困户住得很分散,再加上交通不便,有时候一天也只能走访三四户,一周下来,脚上全是水泡。”黄云军告诉记者,他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将这三个极度贫困村的100余户住房困难家庭走访完。为了确保贫困户按期住上新房子,黄云军还积极协调发改、规建、国土、扶贫、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进行上门指导,确保贫困户建房选址、建设、环保等符合相关要求。 牵线搭桥 产业扶贫暖人心 家住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二组的周国王,今年68岁,常年和老伴在家照顾孙子,由于夫妻俩年龄大了,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导致家里6亩地荒芜。去年,村上与永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达成协议后,周国王夫妻俩一合计便将家里的6亩荒地流转给合作社,在闲暇时还能去地里务工,年均能增收近1800元,这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渐渐有了起色。 怎样有效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是黄云军在清水村进行产业帮扶时,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走访考察,黄云军发现甘洛县永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急需流转大量土地进行规模种植,而清水村由于地广人稀,有不少土地荒芜。于是,多方协调努力后,合作社在清水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南苍木,清水村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增加了收入。 此外,黄云军依据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年度规划,结合清水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了《清水村蔬菜基地300亩特色马铃薯种植方案》,基地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为该村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年人均增收600余元。同时,黄云军还积极协调绵竹市援彝前线指挥部先后投入20万元帮扶资金,建成6000米蔬菜基地围栏一处,修建800米机耕道一条,为全村农户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从一开始的语言不通,到现在和村民如朋友般打成一片,从初到彝区的茫然四顾,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回望这两年多的时间,黄云军告诉记者,每当看到贫困户的生活开始慢慢改善,他便觉得任何委屈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