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艺人郑亚苓:火针能“刺绣” 铁笔亦“生花”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10-18
用笔作画,你也许见过不少,但用烙铁作画你见过吗?在汉旺镇青龙社区就有这么一位用烙铁作画的“奇人”,她就是郑亚苓。 一见钟情 从此与烙画结下不解之缘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青龙社区,看见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专注的女士正在作画,她就是郑亚苓,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2005年跟随丈夫来到绵竹。别看她一脸的书卷气息,墙上挂的精美的烙画可全都出自她的手笔。平时用来焊接用的烙铁,到了她的手中就变成了一支炫舞的画笔,笔尖闪转腾挪之间,一幅精美的烙画便跃然纸上。 烙画又叫“烫画”,与一般的绘画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工艺,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绘画功底,更要通过温度和手的力度,控制烙铁留下深浅不同的痕迹,作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给人以古朴典雅的艺术享受。 郑亚苓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绘画,但是因为诸多原因,自己并没有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2014年,郑亚苓第一次接触烙画,就觉得非常神奇。对烙画有了了解之后,她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性子,去市场买了30W的电烙铁,每天在小葫芦上练习,起初很难掌握烙铁的温度、落笔的线条和色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慢慢摸出了门道。此后,郑亚苓经常把小葫芦烙画发到淘宝、微店、QQ和微信上面,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信心大增的她,把烙画工具从烙铁改变成专用烙画笔,可以控制温度,烙出的画面效果更生动。 屡经挫折 却因为热爱坚守至今 记者发现,用来作烙画的笔跟其他的画笔完全不一样,拿笔的地方比较粗,笔尖比较细,拿捏起来有一定难度。几年来,郑亚苓感受到了这个行当的酸甜苦辣,由于烙画时烙铁和木板或纸张接触会产生烟味,郑亚苓本身就对各种烟味非常敏感,每次作画时,呼吸都非常难受。这几年,尽管她的产品不愁销路,但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正比,“放弃”这两个字曾无数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但对于烙画的执着,却一直支撑着她坚持下来。 郑亚苓接下的第一个订单是在弹弓上作画。整把弓的长度只有13厘米,宽3厘米,弓面是圆滑狭窄的,没有平面,作画难度很大,当时她握笔的手都在发抖,迟迟不敢落笔。在丈夫的鼓励下,郑亚苓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虽然不是太完美,但还是挺有成就感。从2015年到现在,她在弓上作画大约有五百幅,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寓意。 不断创新 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烙画一般都在葫芦上或者在木板上作画,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郑娅苓开始尝试着在纸上进行烙画创作。最难的地方就是温度和手的力度,如果温度调高了,画纸就烙成一个洞,整幅画就毁了。以齐白石老人为主题的烙画《童心未泯》,就是郑亚苓在纸上进行创作的心血之作:整幅作品从今年8月底开始创作,全长约20米,画中齐白石老人的形态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展现出郑亚苓高超的烙画技艺。 传统烙画,手艺人常常以铁针在油灯上炙烤后再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如今,烙画工具不断革新,由“电烙”代替原来的“油灯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从而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作为烙画的传承者,郑亚苓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烙画的创新上,比如在烙画上加上不同的色彩,使之更加具备艺术感和美感;结合当前国家大事,创作出扫黑除恶的宣传烙画等。 随着郑亚苓的烙画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今年9月,她被汉旺中心小学聘请为烙画辅导老师,尽管只是校外辅导老师,但这次经历对她来说却十分重要。她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烙画、爱上烙画,让烙画传承下去。“四川做烙画的极少,我要把烙画持续发展下去,让四川成为一个烙画之乡。”郑亚苓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