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琼和她的木偶艺术生涯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5-31    

5月23日,在我市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文艺演出中,一位神采奕奕的表演者在优美的川剧唱腔伴奏下,手执小小木偶在舞台上提拉挥洒,随着她灵活的操控,身着宫装的小木偶在空中水袖连抛美不胜收,而且还表演起转手巾、摘花闻香等高难度绝活。看着小木偶身段灵巧绝活不断,现场观众掌声如潮,大家纷纷打听这位表演者是谁,原来,她就是我市木偶表演老艺人李正琼。

从辉煌到衰落

见证木偶艺术沉浮

今年62岁的李正琼对木偶表演艺术有着数十年的感情。由于父亲以前在绵竹川剧团工作,她自幼就特别喜爱川剧表演艺术,小时候还偶尔会客串一下川剧中小孩的角色。1973年,绵竹皮影木偶剧团招生,17岁的她进了剧团学习木偶表演。

“木偶和皮影是传统文化,也是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的木偶皮影以前在全川都很有名气!”说起以前的木偶戏,李正琼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李正琼进入剧团后,跟着老师们进行基本功训练,先后学习了《别洞观景》、《驼子回门》、《柜中缘》、《三打白骨精》等二十余个传统剧目,第二年,她们又被派往西安木偶剧团,学习了《草原红花》、《学雷锋》、《智取威虎山》等现代剧目。回到绵竹后,剧团开始四处巡回演出,先后到安县、绵阳、江油等周边各地巡演,每天几场演出场场爆满,除了座票还有站票,可谓盛况空前。李正琼她们还先后前往汶川、阿坝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藏族群众说,演员们是手提神仙在演出。1975年,省文化局指定绵竹木偶皮影剧团参加由中宣部和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汇演。绵竹木偶剧团自编自制排练了《歌唱农业机械化》参演,李正琼等8人于1975年12月中旬进京,参加了20余天的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创下绵竹木偶表演的辉煌。

随着影视和通讯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木偶皮影表演受到巨大冲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绵竹木偶皮影剧团举步维艰。1981年,根据省上决定,撤销剧团,演员们被分流到文教、商业等各行业。李正琼因为有川剧功底,被分到川剧团,几年后川剧团也被解散。

从幕后到台前

不断创新木偶表演

虽然演艺生涯一路坎坷,但李正琼对木偶表演艺术的热爱却始终未变。工作间隙,李正琼偶尔与师友们聚在一起,演两段木偶戏过过瘾。1996年德阳灯会,举办方找到他们,希望包场表演木偶皮影,李正琼与师友们一起前往演出,受到观众喜爱。从那以后,李正琼和以前的团员们逢年过节也会参与一些活动表演木偶。

如何让木偶艺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得以生存?必须改革创新!2007年,李正琼的老师李世康经过不断摸索创新,成功地将木偶表演与川剧绝活变脸结合起来,此举也让李正琼等木偶表演者深受启发。去年春天,在市戏剧家协会的推动下,大家经过排练,将木偶戏与川剧《别洞观景》表演结合起来,李正琼担当起木偶表演的重任。

从幕后走到台前,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幕后时,只需将重心放在对木偶操控的手上,而到了台前,表演者不仅要对木偶一举一动完美操控,还要让自己的举手抬脚具有观赏性,这对基本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将表演做到最好,60来岁的李正琼再次苦练基本功。

每天晚饭后,李正琼就拿着木偶细细琢磨每一个动作,努力将木偶表演、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完美结合。木偶表演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举着六七斤重的木偶排练,不一会儿便是一身汗水,经过几个月的艰苦练习,在去年全市庆七一文艺演出中,李正琼与伙伴们表演的木偶川剧《别洞观景》取得巨大成功。今年5月16日,她们又带着该节目参加了德阳市对外文化交流演出,精彩的木偶川剧表演受到外国嘉宾们一致好评。

无奈与期盼

希望木偶艺术能不断传承下去

面对木偶表演创新成果,李正琼很开心,但也很无奈。

“这个木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用了30多年,一些关节都不灵活了,今天在台上,木偶甩手绢时差点将手绢掉下来!”李正琼心有余悸地说。

几十年的木偶情结,让她特别希望木偶艺术能不断传承下去,但自从老师李世康去世后,绵竹再也没人能够制作木偶,而买一个木偶要一万多元,对于个人来说经济上很难承受。而随着老一批木偶艺人的先后离世,像李正琼这样的木偶演员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木偶表演,这些都让她感到无奈。

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正孝告诉记者,木偶艺术要传承,除了经费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学习。目前,他们正在与一些学校衔接,准备吸收一些少年儿童学习木偶皮影等戏剧表演,希望能让绵竹木偶皮影艺术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