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萍的家风故事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5-25    

传承好家风 弘扬好品德

——李德萍的家风故事

良好的家风,延续着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我市金花镇金山村村民李德萍,一个朴实善良的70后山里妹子,带着公公婆婆改嫁,倾心照顾五位老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她不但是侍奉老人的好儿媳、好女儿,还是村民眼中的好组长。重孝悌、倡节俭、铭党恩的良好家风,让一家人其乐融融,成为当地幸福家庭的榜样,并入选首批“全国幸福家庭”。

重孝悌 孝老敬亲好风尚

百善孝为先。讲到家风,最重要的便是“孝”。李德萍和丈夫甯思贵是“5.12”地震后组合的家庭,能走到一起,实属不易。两人对于对方的父母都是毕恭毕敬,每天晚饭后,李德萍和丈夫一起到前公公婆婆屋里坐一会,对常年生病的前婆婆嘘寒问暖,让两位老人倍感温暖。逢年过节时,李德萍早早地将几位老人的衣服、节货备齐,还时不时地给老人拿钱买东西。几年来,因为有李德萍、甯思贵的悉心照顾,5位老人逐渐走出阴影,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2011年的一个深夜,李德萍的前婆婆突然鼻血长流,她及时把前婆婆送到医院,因救治及时,老人转危为安。随后,李德萍日夜守在老人的病床前精心照料,深受感动的前婆婆逢人就夸她比闺女还亲。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下,大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自己省下来的钱为继父甯思贵购买鞋子作为生日礼物,还经常为婆婆爷爷买小礼品,让老人开心。

倡节俭 成由勤俭败由奢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李德萍,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在生活中非常节俭勤劳。小时候,衣服烂了,母亲洗干净打上补丁她继续穿,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李德萍却一直保持着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女儿啊,现在虽然生活水平好了,但是要懂得节约,在学校里不要和别人比吃比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她的教育下,女儿特别懂事,知道母亲操持这个大家庭不容易,在吃穿方面,女儿从不挑剔。

“用过的物件收起来,有时候还可以发挥作用。”李德萍总是习惯收拾旧物件,不能穿的衣服拾掇拾掇用来当抹布,洗菜洗衣的水用来冲厕所,一些人不理解,李德萍却说要发挥物品的最大使用价值。

铭党恩 言传身教不忘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在废墟上崛起的新家园。”李德萍的丈夫甯思贵经常感叹,从地震中走过来的人,对于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甯思贵是镇农业综合办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林木采伐办证,还兼任气象信息员。作为一名党员,他不仅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还向周围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教育大家要懂得感恩。在甯思贵的带动影响下,李德萍现在已是一名预备党员。作为一名村民小组长,李德萍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为组里的大小事情,村民的家长里短服好务。

“我们要铭记党恩,永远跟党走。”李德萍、甯思贵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家风家训,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为下一代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