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关云长”刘刚均:灾难已成过去 只愿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
作者:张红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5-02    

开栏语:转眼间,“5·12”特大地震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我们经历了灾难带来的悲伤和痛苦,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温暖,也经历了重生的喜悦和幸福。即日起,本刊特开设专栏《我们这十年》,讲述地震十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动人故事。


在“5·12”地震中,刘刚均的右腿被塌方的巨石压住近30个小时后,他让亲友们在没有麻醉药物、没有手术器械、没有止血措施的情况下用钢钎和刀子将右腿截肢,成功将他救出,获救后的他被社会各界冠以“现代关云长”的称号。转眼十年过去,当过奥运火炬手、开过超市的他已经53岁,现在是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副主任、家庭生计互助小组管委会委员。再次谈起当年之举,他说“我不是英雄,那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现在最大的梦想是把青红社工服务中心发展好,帮助和服务更多的残疾朋友”。

走过那道坎 灾难已成过往

每年的四、五月份,对于有亲人在当年地震中遇难的人来说是最难过的,刘刚均也不例外。十年前的地震,不仅夺走了他一条腿,还让他失去了最爱的儿子。如果说身体的残疾和伤痛可以通过后来的康复训练来慢慢恢复,那心灵上的疼痛和缺失则需要日复一日甚至更久的时间来慢慢淡忘。

今年清明节,对刘刚均来说注定是不一样的。地震十年来,他第四次去公墓祭奠儿子,却是唯一没有哭的一次。“本来没有计划要去,这些年来,也尽量避免提及,但耐不住几位朋友劝说,最后还是去了公墓。”刘刚均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他在几名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和残疾人朋友陪同下买了鲜花,鼓起勇气去了公墓。以前去一次就哭一次,心里有点不敢去,但这一次和以前不一样,自己全程没有哭,他觉得自己应该算是过了那道坎了。当天晚上,他便请几名陪同自己的学生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吃饭,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告诉所有关心他的朋友,走过那道坎,灾难已成过往。

现在的刘刚均已经不拄手杖,虽然走起路来还是有点前倾,但比起以前依赖手杖、害怕摔跤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进步。

刘刚均告诉记者,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几名和他同样在地震中肢体受伤的朋友鼓励他把手杖丢掉,他试图尝试一下,但怕摔跤的本能让他畏而却步。几个朋友又用语言激他,说“你拿在手上,就是种依赖,是懒、是怕、是胆子小,这是一种心理毛病。”被朋友一激,刘刚均性子上来了,“丢就丢,摔倒了大不了爬起来就是”。当他小心翼翼地扔掉手杖,在空地上慢慢地尝试移步走路后发现,原来丢掉拐杖,并不意味着摔跤。

从此以后,刘刚均就告别了手杖。而丢掉手杖这事,让他还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你敢迈出那一步,就不会怕了”。

少谈过去 希望帮助更多人

现在刘刚均住在位于汉旺新镇的天池宜苑小区,这是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客厅靠墙角的沙发,是他的“专属位置”。“平时喜欢打开电视靠坐在沙发上,看斯诺克比赛或是篮球赛事,偶尔埋头打开手机,去微信群里抢几个小红包。”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每个月有社保、失独家庭补助等,这些钱够他和妻子的生活开销了。所以闲下来的时候,他更愿意去社工服务中心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约几个朋友去公园转转,喝会茶聊会天。偶尔提起过去不开心的事情,大家会互相开导、鼓励,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刘刚均告诉记者,人必须往前看,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把青红社工服务中心发展好,让这个平台走得更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残疾人朋友加入进来,也会帮助到更多人。

记者在位于汉旺镇的集贤社区看到,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现在有100多名志愿者,除了高校教师、学生外,还有残疾人朋友及其家属。刘刚均说,这些年,在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已成功孵化出几个民间组织,比如说家庭生计互助小组、青红合唱团、春燕手工作坊、青红专业种植合作社、心理康复中心等。搭建这些平台,可以让更多残疾朋友聚在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大家说说笑笑,开开心心过好以后的生活。

“我相信这个机构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刘刚均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勇敢的、健康的、乐观的生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