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小伙李启松:小草莓走出致富路
作者:周韵 文/图
来源:
日期:2018-01-03
眼下,正值冬草莓上市时节,在孝德镇年画村优果草莓园的温室大棚里,一颗颗鲜红的草莓点缀在绿油油的草莓苗间,一派丰收的景象。称重、收钱……2017年12月28日,记者来到此处,主人李启松正忙得不可开交。“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曾经,他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如今,他借助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在家乡的土地上搞起草莓种植基地。 有想法 从小立志当新型农民 家住年画村的李启松今年36岁。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成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对此并不满足。“其实创业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2010年,李启松放弃工作回到家乡绵竹,在家人的帮助下,投资10多万元做起了苗木生意,并取得较好的收益。2013年开始,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苗木市场持续下滑,李启松最终放弃了首次创业。 和同龄人相比,李启松算是比较有想法的人。“当时有朋友在种草莓,收益挺好,我就心动了。”在李启松看来,在农村发展种植业大有前景,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新型农民。随后他上网看书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沿海地区先进的种植模式,并获悉一种名为“红颜”的草莓大受欢迎,于是重新创业的火苗在他的心中越燃越旺。 敢拼搏 遭遇困难永不言弃 2015年下半年,李启松投资10多万元,在年画村附近流转了7亩土地,搭建起13个大棚开始种植草莓。育苗、栽苗、搭薄膜,他每天从早到晚跟工人泡在地里忙碌,一天下来经常累得腰酸背痛。“棚内必须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还要预防病虫灾害,这样草莓才能长得好。”李启松称,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半夜三更他还得到大棚里查看。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2015年12月下旬,第一批草莓成熟了,看着红艳艳的果实,李启松的心里乐开了花。“当时还没对外销售就遇到了天灾。”2016年1月24日晚上,由于遭遇霜降,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几度,半夜醒来的李启松赶紧到棚内查看。由于温度太低,他立即烧炭增加棚内温度,但此时草莓已经严重受冻。“第一批全部冻坏了,当时损失4万多元。”虽遭遇天灾,但李启松并没有放弃,他赶紧将冻坏的果实摘下扔掉,细心呵护苗子,等待第二批草莓的生长。第一年下来,李启松共收入几万元,再除去人工、苗子、肥料等成本,几乎没什么收入。不过这也让李启松意识到,种植草莓除了要提高技术外,如何拓宽销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出妙招 入园采摘受欢迎 2016年12月,随着草莓大量上市,李启松园内草莓出现滞销状况。考虑到年画村地理位置优越,游客也多,李启松想到了一个新的销售模式——入园采摘,先尝后买。“大家既能体会采摘的乐趣,草莓也能及时卖出去。”李启松说干就干,印制宣传资料,上街发放,慢慢地,入园采摘草莓的市民越来越多。 “最开心的是有了不少回头客。”李启松笑着说,由于自家草莓个头大,味道甜,不少成都、德阳的游客特意赶来品尝,现在每天到草莓园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人更多。“现在一年收入大概20多万元,除去人工、苗子等成本,收益还是挺不错的。”今年,李启松进一步扩大了草莓基地规模。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增加休闲娱乐设备,让顾客可以在基地吃好耍好。“种草莓,累,但快乐着。”李启松用这句话,说出了他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