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荣:用勤劳双手书写养牛“致富经”
作者:曾韵洁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12-12
12月7日,记者走进冯金荣的养牛场时,他正忙着往竹篓里塞小麦麸皮,装上满满一篓麸皮后,他将其均匀铺撒在一大块方正的草碎上,再撒上酒糟、油枯,晾晒半小时后,就可以搅拌着喂牛了。“以前还得人工碎草,现在家里买了碎草机,方便多了。”冯金荣一边向牛槽里投喂饲料,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养牛历程。 地震失业 一心踏上养牛之路 今年38岁的冯金荣是绵远镇广西村人,2008年之前他自己经营运输生意,因门路广、朋友多,收入相对不错。但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却摧毁了他原有的一切,一家五口的生计成了冯金荣最苦恼的难题。 2009年,冯金荣断断续续在外地做零工,但由于工资较低,家里一直过得很拮据,虽然他一心想创业,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门路,不知从何入手。2012年,政府推出养牛补贴政策,冯金荣立即瞄准这个机遇。“父亲以前养过牛,多少有点经验,加上这些年一直在外东奔西走,还是想留在家人身边。”有了想法后,冯金荣开始着手准备,但资金却成了他创业最大的难题。 2012年底,冯金荣与家人商量后,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用于养牛,他花10万余元修建了牛舍,用余下的钱在绵远本地买牛喂养。虽然本地牛价格便宜,但由于手上余钱并不多,第一次他只购买了9头牛。没想到,尽管只有9头100斤左右的小牛,但每天却需要七八斤饲料,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屡遭挫折 一路咬牙坚持走下去 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冯金荣和妻子,以及父母四人分工合作,割草、碎草、拌饲料、喂牛、清理粪便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一天下来却需要忙碌整整十几个小时。“每天都很累,但为了一家人,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冯金荣告诉记者,这样的辛苦付出并没有得到同等回报,在喂养了一年半后,每头牛只长到七八百斤重,除去成本,卖掉9头牛的钱,连贷款利息都不够,更别谈什么利润。 初次创业遭遇失败,冯金荣经过反复思索后,决定作一些改变。他深入全国各地养牛基地走访学习,同时对各种牛的品种进行对比,最终选定引进甘肃的良种牛进行长期圈养。“良种牛喂养一年半后能达到1300斤左右,收益相对较好。”冯金荣告诉记者,2014年末,他投资近30万元购买了30头良种牛,但因水土不服,加上一家人养殖经验不足,没过多久,30头小牛崽就死了6头,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雨过天晴 终于迎来事业的曙光 但倔强的冯金荣并没有气馁,他思索后得出结论:“确实是欠缺经验,自己摸索再久还是不如专业人士,所以必须多学多做多请教。”2015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冯金荣加入了“德阳牛羊协会”学习养牛经验。有了坚强的技术“后盾”加上自己的摸索,如今,他的养牛事业终于走上正轨。“现在我们家的牛已是零死亡率,我自己也学会给牛配药、打针了。”冯金荣带着些许骄傲对记者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冯金荣已是存栏80余头的养牛大户,并且随着资金的宽裕,他还购入碎草机,并将牛舍扩建到700平方米,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冯金荣归还了大部分贷款,家里还购置了小轿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冯金荣表示,如今养牛的前景越来越好,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