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最美农技员”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洪元
作者:王虹
来源:
日期:2017-12-01
丹心化雨润沃土 ——记“全国最美农技员”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洪元
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国内专家并肩授课,得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让绵竹市的IPM技术响誉全中国乃至世界;他创造性地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为全镇农民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担任驻村农技员,积极培育和引领村民发展农业产业,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就是在今年11月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农技员”的新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洪元。 心系农技推广情牵“三农” 在新市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经常都能看到何洪元那熟悉的身影,他或是细致地查看农作物的长势,或是耐心解答村民的疑惑……作为一名农技员,2008年3月何洪元从市农业局学习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为在全镇大面积推广这一新技术,他落实了近20亩田搞起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试验,最终倾心培育的两块试验田水稻产量分别达到了734公斤和716.1公斤,比其它栽培方式分别增产234公斤和216.1公斤,每亩增收300元以上。第二年这一新技术就顺利在全镇13个村进行示范推广,面积从20亩扩大到近千亩。在种植过程中,何洪元亲自对各示范点进行苗床播种、移栽、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指导,水稻单产大大提高,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打心里接受了这项新技术。 何洪元除了坚持搞好每年的大、小春技术培训外,还要进行新技术专项培训,他经常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和他们家中进行培训,最大限度地扩大培训面,每年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他还留意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立即摄像,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在乡镇率先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由于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全镇村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劲头更足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何洪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来,创造性地推广了旱育秧、旱育抛秧等8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粮丰工程、三百工程等5项增产增收项目,累计增产和从病虫害口中夺回的粮食达千万公斤以上,创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使全镇水稻平均单产由2006年前的481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53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6年前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819元,他主研的多项技术成果先后获得省、德阳和绵竹的奖项,2010年4月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驻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2016年,何洪元成为蒲泉村“五个一”帮扶力量驻村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在驻村帮扶过程中,何洪元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推动蒲泉村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如何帮助蒲泉村村民增产增收?经过调研,何洪元发现,种植大蒜能够达到一亩一万元的收入,而且蒲泉村的土地也适合种植大蒜。在他的引导和动员下,全村很快种植了160亩大蒜。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发展,村民尝到了种植的甜头,纷纷加入到种植行列中,如今,该村大蒜种植规模已超过1000亩。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何洪元仍不忘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何主任,麻烦你快来帮我看一下这个蒜苗是怎么回事?最近陆续出现了返黄的现象。”今年10月下旬的一天,在接到蒲泉村一组村民李兴兵的电话后,何洪元放下手中的工作,驱车来到李兴兵的田边。在李兴兵种植的大蒜田里,何洪元仔细查看,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出蒜苗返黄是因为田间湿气太重引起的。在他的技术指导下,李兴兵的蒜苗很快恢复正常的生长。站在自家的蒜苗田边,望着长势喜人的蒜苗,李兴兵打心眼里对何洪元充满了感激。 自驻村以来,通过前期连续几个月的实地走访和调研,何洪元和全镇的农技员们一起,为帮扶的村组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在大小春种、管、收等关键农时季节切实开展对贫困户的技术指导服务。 多年的寒来暑往中,何洪元奔走在田间地头,见证了春播秋收,见证了土地的四季更替。皮肤黑了,皱纹深了,他无怨无悔。他说,“村民丰收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