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兴隆镇建设村第一书记唐纬
作者:王勇
来源:
日期:2017-11-16
不忘初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记兴隆镇建设村第一书记唐纬
1984年出生的唐纬,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现在是德阳市级贫困村——兴隆镇建设村的第一书记。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时间以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加强乡村治理;深入村组,带领老百姓发展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他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对于该村的未来发展,他信心满满。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老百姓对未来农村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初冬时节,记者在建设村采访时唐纬正在学习十九大报告,他告诉记者,他最开心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关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他有深刻体会。 兴隆镇建设村位于我市城北,下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30户、村民2220人,产业以传统大田农业为主,缺乏区位和资源优势,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德阳市级贫困村。近两年以来,该村因涉及征地拆迁,社会矛盾较突出,加之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评议流程知之甚少,更是造成了一些误解和矛盾,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无形中给扶贫工作的推进造成了阻碍。 政法大学毕业的唐纬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以后,正好把专业知识派上用场。针对该村实际,他加强对扶贫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针对群众的疑问和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出解释说明;在精准扶贫户的推选、产业扶贫项目的落户和实施等事项上,严格按照村民议事程序实施。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获得了村两委一班人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拥护和认可。 两年来,该村从最开始村民和党员代表埋怨会开得多、开得勤,再到他们通过行使决策权参与其中,代表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有了明显的提升,逐步开始发自内心地为建设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老百姓具有朴实的情怀,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做工作,他们就会接受你,也会拥护你。”唐纬说,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了党员、群众的议事积极性,加大了工作透明度和村民监督力度,使村民熟知扶贫政策和工作流程,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村民上访,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保障了全村扶贫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建设村因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以往的项目资金几乎都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导致产业设施薄弱;加之辖区村民观念落后,多数满足于自给自足,不愿意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了全村产业基础差、发展难度大的现状。唐纬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维,通过村民议事决议将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以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持续改善全村基础设施。 近两年以来,唐纬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争取资金修建田间道路,方便装载车辆驶入田间进行装载,扩大了土地流转规模,使全村土地流转规模从2015年的130余亩增加至2016年的410余亩,增幅约215%;党支部牵头建立万禾农业合作社,建造高标准种植大棚7亩,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区35亩,采用“菜-稻-菜”模式,发动村内贫困户和项目区农户到合作社务工或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参与合作社运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唐纬还积极向上争取,先后在建设村建成3座幸福美丽乡村文化院坝,连同“农民夜校”、远教广场以及农家书屋作为党支部开展道德、法制、扶贫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通过文化活动和劳动技能培训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到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正能量,让村民逐步形成爱党爱国、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文明村风,并逐步带动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唐纬说,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作为第一书记,他将不忘初心,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带领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