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从军人“转战”希望的田野
作者: 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7-31    


图为吴敏在查看川芎的晾晒情况

 

  30岁的他,在部队5年的锻炼和磨练为他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流转土地种植粮食、蔬菜和药材,组建种植合作社,建立粮食烘干线,解决上百名村民务工,还收购其他农户的小麦和水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就是什地镇圣宫社区的复员军人吴敏。

  ◆部队锻炼增才干

  2005年12月,高中毕业的吴敏应征入伍,前往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在部队从事厨师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于2008年7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还通过了烹饪西点中级的技师考核。正是因为五年的部队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性格,才使他能在后来艰难的创业道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2010年复员后,吴敏到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当了一名辅警,2012年他辞去工作,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转战农业去创业

  2012年8月,两个从事农业种植的朋友邀请他也参加,正苦于创业无门的吴敏便接受邀请加入其中,开始了自己的种植生涯。那一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像他想的一样大赚一笔,反而还亏了几万元。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吴敏发现,土地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创业大门,种植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第二年,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单独在旌阳区柏隆镇红花村承包了200多亩田地种植小麦、水稻。

  种植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吴敏在请教技术员的同时,自己也会用一个小本子将问题记下,并和技术员讨论能否找到更好的办法,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从早到晚,他都在田边上转悠,看见别人家的水稻长势比自己的好,他就耐心地和当地农民交流请教,学习别人的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天,吴敏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丰收季,每亩稻谷比别人高出100公斤的产量。别人在啧啧赞叹他时,他却又在心里有了新的盘算,如何扩大规模,做到资源优化?

  2015年,吴敏将种植规模扩大到600多亩,除了粮食外,他还开始种植药材川芎和小葱。小葱的病虫害特别多,上周葱尖刚黄,这周又返青,下周又开始长虫,问题层出不穷,让他焦头烂额。每当这时,吴敏就通过书籍、网络查找应对的方法,再逐一化解。如今,吴敏已经从种田的门外汉变成了一名土专家,当地村民遇到种植问题还向他请教,并调侃他说:“我们都该叫你吴老师了。”

  ◆多种经营增收入

  面对逐渐增多的田亩,粮食的销售成了吴敏新的难题。为了节约运费,吴敏每年的粮食在田里便被人收走,因此价钱也就低了许多。为什么要把中间的差价让别人去赚?2016年,在家人及堂兄的帮助支持下,吴敏从信用社贷款80万元,在什地镇五方村租了场地,修建了厂房并购置了两台烘干机。有了烘干设备,吴敏除了解决自己的粮食收储难题,还能收购其他农户种植的粮食。到这时,自己组建的“恒瑞种植合作社”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大规模的种植粮食、蔬菜和药材,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吴敏的种植基地吸纳了什地周边上百名村民务工,每年发放工资四五十万元。眼下他正忙碌着,等水稻收割后,及时腾出地来种植药材川芎。吴敏告诉记者,种植药材一亩地的毛收入有8000元,他要继续把水稻、小麦、川芎的种植模式探索好、发展好,以带领更多的农户发展农村经济。

  如今的吴敏农忙季节扎在田里,收割季节田里厂里两头跑,经常睡不了一个整觉。但付出总有回报,当他看到自己给当地村民带去就业机会,心里便格外满足。因为他坚信,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能为国家、为群众做一点实事,人生便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