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军:蔬菜地里开辟致富路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7-07-25
从一名退伍军人到“蔬菜大王”,再到“德阳市返乡创业明星”……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罗玉军坦言,他成功的秘诀在于相信“肯吃苦、坚持不放弃,就总有成功的一天”。 退伍返乡创业当“菜倌” 出生于1978年的罗玉军是一名退伍军人。2008年退伍后,当了12年兵的罗玉军先后在成都、新都、德阳等地的食品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罗玉军并没有闲着,他开始不断思考学习,积累经验和资金。 2009年5月,罗玉军正式回到家乡玉泉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一开始,他利用自家4亩承包地尝试种植山蕗、广岛菜。经过一番苦心经营,4亩田地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产值比普通农作物至少高出5倍。尝到甜头后,罗玉军更加坚定了在农村发展的信念,盘算着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把蔬菜种植事业做大做强。 2010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罗玉军又成功吸引到30家农户加入种植大军,同年建立了玉泉镇龙兴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合组织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户单兵作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销售渠道单一等劣势,抱团取暖的联合模式不仅为罗玉军,也为农户带来了信心。从那时起,除了种植,罗玉军还组织收购山蕗、广岛菜、辣菜,并积极推销当地的红薯杆,把加工型蔬菜作为前期种植和发展的主要品种。 摸爬滚打成“蔬菜大王” 每个人的创业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罗玉军也不例外。由于种植户零散不具备规模、产品没有经过质量检验、中间成本过高等原因,同其它蔬菜基地比较不具备竞争优势,导致产品的价格、销路不稳定,种植农户没有获得预期那么高的经济效益。一度时期,种植户对未来丧失了信心。 在深入市场调研后,罗玉军认识到必须在规模和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到彭州学习,他不断改良蔬菜品种、打造自有品牌,合作社运作情况逐渐好转。通过探索并运行“种植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罗玉军在专合社成员中确定了300户作为核心种植农户,主要种植出口日本的加工型蔬菜山蕗、红薯杆等,并通过合作社初加工,每年仅山蕗一个品种就为种植户带来400余万元的收益。同时,他还采用交叉种植法,利用蔬菜的生长间隙,在山蕗的茬口种植辣菜等新品种,在晒烟的前期茬口种植青菜、儿菜和榨菜,实现种植时间最大化。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一块地的种植品种可达10种以上。2014年,随着合作社千亩蔬菜基地的建设,罗玉军还带动周边几个乡镇近2000家农户跟着自己一起种植出口日本的加工型蔬菜山蕗、红薯杆等。 目前,罗玉军的合作社已经吸纳400余户社员,吸引带动周围100余名村民就近田间就业。除此之外,加工厂还吸收了当地80余名农村劳动力长期就业,每年产值达到900余万元,仅劳务收入就有150余万元。 带领乡亲共圆致富梦 今年3月,在村民的选举推荐下,罗玉军担任了龙兴村村主任。任职以来,他积极适应角色转变,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农业优势,带领乡亲共同增收致富。 走村入户开展调研分析,理清各村民小组发展思路,做好后期规划台账;努力搞好环境整治,从行为习惯上引导村民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计划通过建立示范农业种植基地、推进金融扶贫等方式,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致富脱贫脚步……如今的龙兴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罗玉军等“领头雁”的带领下,正乘着加速发展的东风昂首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