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公公婆婆改嫁 半路夫妻撑起幸福家
作者:周韵      来源:     日期:2017-01-10    

  ——记首批“全国幸福家庭”金花镇李德萍一家


  “老人应享儿孙福,尽我所能地照顾他们都是应该的。”在金花镇大山深处,李德萍带着公公婆婆改嫁,倾心照顾五位老人的故事广为流传。近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向幸福出发——2016年全国创建幸福家庭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李德萍一家的故事感动全国,并获得了首批“全国幸福家庭”的称号,她们也是德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家庭。

  前夫遇难 她带着公公婆婆改嫁组成8人大家庭

  2008年5·12特大地震,让刚满30岁的李德萍痛失疼爱自己的丈夫。面对家园被毁,女儿受伤、公公婆婆丧失独子,李德萍擦干眼泪,强压悲痛告诉自己要坚强。“爸,妈,你们不要太伤心了!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女儿,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两个老人的,到哪儿我都不会抛下你们不管。”李德萍的话让两位老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年轻的她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承担起照顾公公婆婆和自己母亲、女儿的责任。

  “你还这么年轻,一个人确实太苦了。”地震后,许多亲朋好友都建议李德萍重组家庭,帮她分担肩上的担子。但一想到自己如果改嫁,公公婆婆将老无所依,李德萍就会感到不舍。对此,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对方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公公婆婆,否则她宁愿一个人过。李德萍的孝顺与善良打动了同村在地震中失去妻儿的甯思贵。2009年,她带着前公公婆婆和母亲与甯思贵及其父母组建了多达8个人的新家。

  孝老爱亲 夫妻俩努力让老人安享晚年

  婚后,丈夫甯思贵也加入到照顾几位老人的行列中,并亲切地称妻子的前公公婆婆为“爸,妈”。每天晚饭后,李德萍就和丈夫一起到前公公婆婆屋里坐一会,对常年生病的前公婆嘘寒问暖,让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逢年过节时,她早早地将二老的衣服、节货备齐,时不时地给老人拿钱买东西。几年来,因为有李德萍、甯思贵的悉心照顾,几位老人逐渐走出阴影,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遇到这个媳妇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气,今后一辈子都要跟着她。”对于李德萍,两位婆婆一直赞不绝口。2011年的一个晚上,李德萍得知前公婆突然流鼻血,无法止血,她立即起床带着老人到镇上卫生院进行医治。由于卫生院设备有限需紧急转院,但金花镇地处大山深处,夜间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李德萍二话没说,立即背起前公婆,步行10多公里山路到达广济镇,再打车将前公婆送到市人民医院医治,因及时救治,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在老人住院期间,李德萍暂时关闭了家里的副食店,日夜守在老人的病床前精心照料,深受感动的前公婆逢人就夸李德萍是个好儿媳,比闺女还亲。

  朴实善良 一家人荣获全国首批“幸福家庭”称号

  李德萍不仅在生活中全心全意照顾五位老人,善良热心的她还经常帮助别人。2013年1月,山里下起了大雪,考虑到山上老家还住着几位腿脚不便的邻居。李德萍找到村支部书记帮忙,同时背着大米、肉及棉被等生活物品前去看望,给他们修剪头发,打扫住处,为他们排忧解难。

  李德萍的事迹感动着与她相识的人。去年,首批“全国幸福家庭”推选活动启动,经过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官网公示等程序,李德萍一家成为德阳唯一入选首批100户“全国幸福家庭”的代表。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面对这份殊荣,李德萍有些害羞。在她眼里,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地震后,勤劳朴实的夫妻俩学习种植技术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柳杉、楠木等经济林木。经过近8年的辛勤劳动,今年开始有了收益,每年种植带来的收入约3万元,家中还开起了副食店,年收入约1万元。

  更可喜的是,2016年1月,李德萍和丈夫甯思贵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好好经营这个家庭,让五位老人安享晚年。 (图片由金花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