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鼓艺终不悔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12-26
——我市川剧鼓师曾勇的故事
说起川剧鼓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享誉全国的“苏打鼓”苏鸣清。1983年,苏鸣清应省文化厅聘请,担任“四川振兴川剧晋京汇报演出团”的顾问,在京演出时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时隔30年后,苏鸣清的弟子曾勇又像他的老师一样,应省川剧团聘请,以剧团鼓师的身份赴京在国家大剧院参加2014年新年戏曲晚会表演,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好评。近日,记者在我市姊妹花川剧团见到了正在为川剧《秦香莲新传》司鼓的曾勇,了解到他三十多年坚守川剧传统磨砺鼓艺的故事。 ●一路坎坷,从小爱上打鼓 今年48岁的曾勇出生在一个川剧世家,受川剧演员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川剧。12岁那年,进入绵竹川剧团娃娃班学习川剧表演。82年川剧团改革后,为了谋生他去了外地一家剧团开始四处奔波演出。数年后,他考上省川剧艺校,却因种种原因又错过了报到。虽然历经坎坷,但曾勇始终放不下对川剧艺术的热爱,四处拜师学艺立志成为一个优秀鼓师。 在川剧表演中,鼓师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是整个表演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其任务是带领全体乐队成员(锣、钹、鼓、琴师等)运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以及帮腔形式来塑造音乐形象,以配合演员表现剧中的规定情景。演员的喜怒哀乐念唱做打均由鼓师控制。所以,一个好的鼓师,不仅要懂得打鼓,更要掌握全剧的戏剧结构、人物性格、表演套路、唱腔板式,将整个演出熟稔于心,掌控和推动演出的节奏和剧情。在跟着剧团东奔西走演出过程中,曾勇一有空就跟着剧团鼓师学习打鼓,几年下来,他基本掌握了川剧鼓艺,成为能独立司鼓的鼓师。 ●虚心学习,潜心磨砺鼓艺 1992年,曾勇为了生计回到绵竹开了一家服装店,但他仍忘不了打鼓。当时他的小鼓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但他不满足又去拜绵竹川剧团的苏鸣清老师系统学习川剧小鼓。 苏鸣清是整个川剧界的知名鼓师,有着深厚的司鼓经验。在跟着苏老学习的过程中,曾勇每天早上六点过就准时到苏鸣清平日喝早茶的茶铺,为他泡好茶准备好早餐,然后恭候老师前来为他讲授司鼓的各种技巧。学到九点过,老师回家他也回去经营生意,如此日复一日风雨无阻。1996年,苏鸣清老师去世后,曾勇又跟着川剧团鼓师刘民瑞学习司鼓。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曾勇深得川剧司鼓艺术精髓。随着剧团鼓师相继去世,再加上多年自己在鼓艺上的用心琢磨,曾勇如今已成为绵竹乃至整个德阳川剧界司鼓第一人。每年我市新春唱大戏他都担任司鼓,德阳川剧团有外出表演也会聘请他去司鼓,就连省川剧团有些演出都会聘请他去担任司鼓。由于他在司鼓艺术方面的造诣,2013年12月,他受省川剧团聘请,随剧团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包括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在内的广大观众表演了传统川剧《变脸》以及以北川好干部兰辉的先进事迹为背景的现代川剧《辉映羌山》等剧目,写下他司鼓演艺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执着鼓艺,坚守传统寂寞 在川剧红火的那些年,曾勇在剧团打鼓的日子还算风光。但随着川剧市场的日渐衰退,很多从业者纷纷转行,曾勇也为了生计开店做生意,但他一直放不下打鼓。只要一听到鼓声就会丢下生意往外跑。这些年,他的鼓艺越来越好,生意却开了又关。除了平常在剧团打鼓挣点微薄的薪水,有时接受省、市剧团聘请演出挣点酬劳,打鼓的收入根本无法胜任养家糊口的重任。好在家里还开了个理发店,由他爱人经营,他除了在理发店打打下手,将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打鼓上面。曾勇说,虽然打鼓没有为他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却让他得到精神上的乐趣,演出时几个人配合默契了,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绵竹川剧团老团长陈能信对曾勇十分赏识。他说,如果现在川剧还红火的话,曾勇会是一个了不起的鼓师。可惜现在川剧不景气,老一代鼓师相继去世,正规学过司鼓的只有曾勇还坚守在舞台上,他对司鼓艺术的执着和坚守实在不容易。 曾勇告诉记者,在川剧衰落的今天,对于坚守传统的寂寞他并不怕,他最遗憾的是自己辛苦学得的一身鼓艺没人传承。曾勇说,以前自己为了学鼓艺费尽心血,现在免费教都没人来学。他非常希望能教几个学生,将自己心爱的鼓艺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