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醪糟”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12-20
——寻访绵竹名小吃“梁醪糟”
“梁醪糟蜜蜜甜,吃着吃着快过年……”流传在绵竹民间的哩语随着时间的远去愈发有韵味,让人充满怀念。 >>闻香寻访 冬日的凌晨,当一轮明月还悬挂在天空时,记者来到绵竹市区东门大桥滨河路段,寻着醪糟的甜香,沿着“梁醪糟”招牌指引,走近正在制作醪糟的作坊。踏上二楼的生产场地,看到几名工人正忙着将当天早上浸泡好的东北糯米倒入热气腾腾的甑子中。 上甑、蒸米、透水、拌曲、入缸、盖面……一个个环节一丝不苟。3天后,一缸缸醇、甜、白、净、匀,飘香扑鼻的醇酽醪糟就会呈现在眼前。 “我们早上4点钟就开始泡糯米,做了4甑,平时200斤糯米,现在冬季需求旺盛,增加到300斤。”主人梁铭权对记者说,他是“梁醪糟”的第六代传承人,梁家制作“梁醪糟”已经有300多年历史。 >>守护技艺 梁铭权说,他的父辈有六姊妹,其父亲梁显如排行老大,和二爸梁显福一直在传承祖辈制作醪糟的技艺。2009年,家住积英桥附近的二爸由于房屋拆迁,加之年事已高,无法再继续制作经营醪糟。于是绵竹市场出现了很多外来的醪糟,甚至假冒的“梁醪糟”。 眼看着这个绵竹的传统百年美食就要消失,作为梁家的长孙,从小在爷爷、父辈那香醇的醪糟记忆里长大的他,情感上有一种不舍,内心更有一种责任。虽然梁铭权在自己的事业领域小有所成,但他还是决定挑起这个重担,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梁醪糟”的魅力,将“梁醪糟”发扬光大,流传后世。 《绵竹县志》和绵竹政协编辑的文史选集都记载了绵竹名小吃之一的“梁醪糟”的有关情况。 醪糟,又名甜酒、米酒,是我国最早的酒。绵竹酿造醪糟历史悠久,从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的《蜜酒歌》的小序可知,“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可见当时绵竹的蜜酒,不仅能造,而且质量较高。 >>回望历史 梁铭权说,小时候经常听父辈们讲,梁氏家族的老家在旌阳区柏隆镇,是明末清初由陕西汉中府迁入四川的。 清朝年间,其高祖父即在柏隆场镇经营醪糟生意,老人家所作的糍粑醪糟色白如玉,入口香糯绵软,享誉一方。高祖父去世以后,由曾祖父接着继续经营。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其曾祖父、曾祖母便带着大爷梁有贵、爷爷梁有富和姑婆梁有贞到绵竹县城投奔亲戚,在北门外猪市河坝旁继续摆摊卖醪糟。不幸的是在两年之内,曾祖父、曾祖母相继病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活下去,大爷爷梁有贵便以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养育弟妹的重担,把醪糟生意继续维持下去。大爷爷年事稍长便显示出他精明、干练的才能,除了在酿造技术上秉承了祖传的工艺之外,还把摊点迁到了东河坝口原来的民生市场石碑后面。当时的粮食市场、肥猪市场都在东河坝口,是客商云集的地方,人气非常旺。大爷爷把炉灶锅碗打造一新,炉灶采用黄铜面料,锅和筷筒用锡做的,桌凳一律用土漆漆过,碗盏全用江西瓷器,平时擦拭得铮亮,醪糟量足味好人热情,童叟无欺,因此声誉日隆,“梁家的醪糟好吃”远近闻名。为了方便经营生意,大爷爷梁有贵将字号改为“义成源醪糟坊”。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大爷爷身体衰弱,便把生意交给已经长大成年的爷爷梁有富做,大爷爷只负责指导和采购。爷爷梁有富接过担子更加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醪糟的生产过程和醪糟的饮食服务上更是狠下功夫,精益求精,生意因此更加红火,遇上逢场,一天能卖一百多斤醪糟。 “梁醪糟”的糟不结不烂,粒粒上浮,洁白如珠,醇酽爽口,酒味浓而不觉燥,甜润适口而不返酸,其声名远播,成为绵竹著名小吃之一。 解放以后公私合营,爷爷梁有富参加了合作商店担任经理,对醪糟等小吃仍然精益求精。1958年参加绵阳地区饮食行业比武大会,爷爷梁有富做的糍粑醪糟获得银奖。爷爷去世后,由于大部分梁氏子孙都已在其他行业生存立足,二爸梁显福出于生计需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继续醪糟的制作,在家中办起了家庭作坊,走街串巷叫卖,获得良好口碑。 >>注册商标 梁铭权说,由于自己从小在醪糟的香味里长大,对醪糟有种超强的亲切和熟悉感。如今,在父辈的指导下,加上原料精良、工艺精益求精,自己作坊里制作出的醪糟在色香味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父辈。梁铭权表示,“梁醪糟”的制作技艺经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特别是关键环节自己必须把关,糯米蒸熟后的透水、加曲、搅拌等环节都不能有半点疏忽。从过去蒸米用柴火到后来的烧蜂窝煤,再到现在用天然气,时代变了,但是制作醪糟的技艺始终坚守传统,为的是留住技艺,记住乡愁。 如今,“梁醪糟”这朵美食奇葩又在绵竹大地美丽绽放,不仅在绵竹本地销售,而且还有德阳、成都、绵阳的客人慕名而来,甚至不少绵竹人把“梁醪糟”带到广州、南京、北京等地,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让绵竹名小吃香飘远方。 为保护知识产权,2014年梁铭权向中国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梁醪糟”,并于2016年7月7日成功注册。梁铭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梁醪糟”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