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孙登贵:传统技艺的坚守者
作者:李露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10-31
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人的艰辛。家住我市玉泉镇永宁村的孙登贵做的营生恰恰就是“三苦”之一的打铁。从20岁开始学习打铁,孙登贵便与火、铁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 ●一人挑起铁匠铺 拉起风箱,烧红铁块,抡起大锤,叮叮当当,铁花飞溅,随后将通红的铁器放进水桶里淬火,“哧”的一声,冒出一阵青烟……这个隐藏在玉泉场镇小巷深处的铁匠铺,不时以“叮当、叮当”的捶打声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 此时,孙师傅正在帮镇上一个卖猪肉的客户打造挂猪肉的铁钩,只见他将炉火烧旺后,把一根铁棍放入火红的炉火中烧得通红,再用一个大铁夹夹出来放在墩铁上,然后抡起铁锤反复捶打通红的铁棍。等铁棍不再火花四溅时,孙师傅又将它放入炉火中烧红,再拿出来不停捶打,如此反复几次,一根铁钩被打制成型,放进店铺外的水桶里过水淬火,水桶中热气翻滚,持续传来“嘶嘶”声。待铁钩完全冷却后这件铁器便宣告完成,而此时,孙师傅早已累得满头大汗。 孙登贵告诉记者,传统的铁匠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师傅,一个徒弟,师傅用小锤,徒弟用大锤,大锤捶形状、小锤捶细节,徒弟的大锤都是跟着师傅的小锤锻打。“而我的铁匠铺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很累。” ●师从父亲打铁34年 环顾铁匠铺四周,孙师傅的打铁家当映入眼帘:一个小船一样的铁砧,稳稳地坐在半米高的水泥基座上,表面的光亮见证了主人打铁的时间久远;右手边是一个烧铁的小火炉,里面的炉火烧得正旺;供淬火用的水桶安静地在店铺外等待着;一大一小两只木柄铁锤随意地倒在屋子中间。三十多年来,这些简陋的家当便是孙师傅最亲密的伙伴。 “我20岁就正式跟我父亲学习打铁手艺了。”孙师傅擦了擦额头上不时渗出的汗珠,跟记者说道。爷爷和父亲都是乡里有名的铁匠,为了生计,20岁的他便跟随父亲学手艺。由于悟性好,孙师傅很快便成了一名打铁好手,还在玉泉场镇开起了自己的铺子。虽然打铁辛苦又脏,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铁匠这门手艺还十分吃香,因此孙师傅的铁匠铺生意很好,每天从早到晚忙着打铁,还是供不应求。 ●后继无人很无奈 在孙师傅34年的打铁生涯中,他每天都要从早上五点忙到下午五点,超强度的工作量也为他留下了“腰肌劳损”的职业病。“敲一件是一件,多敲多得。”他指着旁边的成品颇为自豪。孙师傅说,做一个锄头需要一个多小时,做一口普通的铁锅需要一两天。每当看到自己打制的铁器被人买走时,孙师傅都非常开心,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风箱劈啪响叮当,手拿榔头站炉旁,冬天最怕排冷锤,夏天打铁热难当……”打铁是个既脏且累的辛苦活。如今生活好了,大家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孙师傅唯一的女儿也在外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面对家传的手艺即将失传,孙师傅有些无奈。“只要我还打得动,就会继续打下去,以后谁愿意来学打铁我也愿意教。” 灰墙、火炉、铁屑、年迈的打铁人、油光透亮的胸膛、结实有力的臂膀……孙登贵的铺子里传出的叮叮当当打铁声,似乎在努力挽留着远去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