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匠”石兴贵的坚守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10-19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便压成了一条整齐的棉被。如今,羽绒被、蚕丝被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弹制棉被在城市里已不多见。然而,家住什地场镇的“棉花匠”石兴贵,至今还坚守着手工制作棉被的工艺,将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夫妻坚守弹棉店30余年

  日前,记者来到什地场镇看到,石兴贵正和妻子站在一个满是桩子的架子前勾线。石兴贵说,他们做的是传统的“架子絮”,勾线是做棉被的第一道工序。架子上共有400多根桩子,他们需要用牵杆带着线绕过每一个桩子,横竖交叉各绕三层,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成。

  记者了解到,石兴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弹棉被的。那个时候棉被的市场需求量大,弹棉被是一个热门行当,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技术活。弹好一床新棉被要经过弹棉花、压棉花、铺纱、磨平,翻边后再重复弹等十几道工序,光是弹棉花就需要3个多小时,弹一床棉被需要8个小时,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弹两床棉被。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加工棉被很快被机器取代,原来手工需要8个小时做成的棉被,机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棉被加工作坊都购买了机器,但石兴贵却始终坚持着手工弹棉被。

  在机器化加工的影响下,石兴贵发现,手工制作棉被已经毫无竞争优势,他不但请不起工人,就连自己和妻子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2003年,他买回来了两台机器,将最耗时耗力的两道工序——弹棉花和磨棉花用机器代替。有了机器的帮助,石兴贵制作一床棉被只需要3个半小时,效率明显提高。当记者问到以后是否会把其他手工制作的工序用机器取代时,石兴贵很坚定地说:“不会。”因为手工做出来的棉被盖在身上软和、轻巧、舒服,深受老顾客喜欢。

  希望老手艺后继有人

  石兴贵告诉记者,他制作棉被的工钱,经历了每床2元、4元、50元的变化。直到现在,根据棉被的重量,他制作每床棉被的工钱在50元至100元之间。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着弹棉花的温暖事业,靠着弹棉被的手艺养活了一家老小。但让他遗憾的是,如今自己的手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虽然女儿女婿都学会了弹棉花的手艺,但年轻人觉得辛苦不愿意做这行。如果我不做,就没人做了,这门手艺也就失传了。”石兴贵说,虽然现在和老伴的年龄都大了,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传承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祖辈对这门手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