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采价员走市场 探访“CPI”怎样出炉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9-08    

 

  本刊消息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近年来备受关注,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一项数字都牵动着百姓的心。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数据究竟是如何产生的?9月5日,记者跟随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的一线采价员走进市场,详细了解CPI产生的过程。

  今年57岁的张国泰是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的一名采价员,9月5日上午,记者跟随他体验了一番采价员的工作。鲜活类食品实行的是“逢五逢十采价”制度,张国泰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闰月28日)都要到紫岩街农贸市场采集价格。张国泰介绍,目前绵竹国调队共有28名采价员,他们每个人的手机采价器中都设置了价格采集系统,一是方便价格采集,二来可以追踪定位采价员的具体位置。

  “今天香菇多少钱一斤?猪排骨多少钱一斤?”早上8点半,张国泰走进市场,熟悉地和摊主们交流起来。禽蛋、猪肉、鱼虾、蔬菜……每走到一个摊位前,他都要停留一会儿,仔细询问价格,并记录在手中的表格本上,价格出现明显变化的,他都要向摊主了解价格波动的原因。花了半个多小时,张国泰在市场里走完一圈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采价器,将菜价逐一录入采价器内。记者看到,这部采价器非常智能,在录价时,系统会自动提醒有涨幅,这时张国泰会简单的输入涨价原因是什么,可能是进价上涨、缺货、产量下降等等。采价员标注的涨价原因,将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张国泰从事采价员的工作已经5年了,非常有经验。刚开始当采价员的时候,很多摊主都对他有戒心,不愿说价格,后来慢慢和他们熟悉了,摊主也越来越配合。张国泰说,采价工作看似繁琐,也有一些技巧。比如,问价格的时候,多和摊主们聊聊天,对他们出售的东西表现出购买兴趣。如果摊主很忙,就在一旁耐心等待,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如遇一种商品多个摊位卖的价格不一样时,应该取“众数”,这样采集的数据才会更准确。

  记者了解到,构成CPI的共有八大类消费品、262个基本分类,涵盖了城乡居民的700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查。这八大类分别是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不同种类的规格品,其采集的时间和频率也不一样,频率最高的就是鲜活食品,每五天一次,其他的可能一月三次、两次或一次。”张国泰告诉记者,他们每次将现场采集到的价格信息输入手机采价器,就能立即传送到国家统计局,然后按照统一的统计标准、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结合当地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CPI就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