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7-27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些调查和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快速兴起的成员互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重要纽带和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市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如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日前,记者深入有关部门及镇乡,就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

  ◆全市专合社发展现状

  据了解,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其中2011年至今是发展最快的几年,平均每年新增130余个。据市供销社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923个,其中,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67个,民政登记的农民专业协会56个;其中种植类414个,养殖类409个,林业类17个,其它类型83个;共有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34家。成员出资总额达10.26亿元,入社农户1733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1%,带动农户92834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注册资本等指标在德阳六县市区位居第一。

  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体有4种模式:1、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2、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3、专业合作社+农户;4、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蔬菜、水果、生猪、家禽、肉兔等种植、养殖业为主,种养殖业约占所有专合组织的88.9%,但近两年合作领域正逐步向专业化服务、供销、运输、加工等方面不断拓展,资金投入也逐渐增加,成员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涉及和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助推农业发展效果显著

  A:魔芋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7月19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汉旺镇新开村的山源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看到,大片的梨树林中,绿油油的魔芋长势喜人。合作社理事长马晓清一边查看着魔芋的长势,一边开心地说,今年魔芋估计会比去年增加20%的收益。

  据了解,绵竹市山源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采取的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华兴农业公司联合经营,主要从事魔芋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由于魔芋喜阴,种植不费事,可与玉米、梨树等套种,或直接在山上天然保护林内套种,魔芋亩产可达4000斤左右,按收购价2元计算,每亩地可增收8000元左右。魔芋加工成粉后远销全国及欧美、日本等国家,根本不愁销路,沿山一带农民便放手种植,几年时间我市沿山一带的魔芋种植已形成气候,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带。

  马晓清告诉记者,合作社刚成立时,周围农户都担心销路,不敢大胆种,种植基地只有100余亩,经过一两年试种,看到效益不错,周围农户便也纷纷跟着合作社种魔芋。如今,合作社现已发展成员80户,在我市汉旺、拱星、九龙、广济、清平等沿山一带建起魔芋种植基地580亩,并带动沿山魔芋种植户800余户,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

  家住广济镇石河村3组的魏延生就是被带动的魔芋种植户之一。今年66岁的魏延生从事梨树种植有10多年了,前些年他利用魔芋适合林下种植的特点,在自家两亩多梨树林里种魔芋,但由于没有找到销路只卖了1000多元钱。去年初,在邻居的介绍下,他与合作社取得联系,由合作社提供肥料和技术,再以保底价进行收购,去年两亩多地除了梨子收入2万余元,魔芋还卖了1万多元。魏大爷非常高兴,今年又从专合社买了一些魔芋种子扩大种植规模。

  像魏延生大爷一样被山源魔芋专业合作社带动的除了我市沿山农户,还辐射到了安县、什邡、中江、山台及汶川、巴中、梓潼、凉山等周边一些地区,对促进全市及周边地区农户增收效果显著,不仅连续多年被评为德阳市级示范合作社,2015年还被农业部授予“2014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称号。

  B:蔬菜种植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由什地镇共和村几位村组干部和种植户牵头的乐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月,通过土地流转在当地大规模种植娃娃菜、大白菜、莲花白、棒菜等常规蔬菜,主要销往绵阳、成都及陕西、甘肃等地。目前地里的苦瓜等时令蔬菜开始大量上市,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位村民在地里摘菜。村文书李茂军说,平时约有100多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高峰时期能达到200多人,每年仅工资发放就达200多万元,当地村民特别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充分感受到农民专合社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

  “5块钱一小时,一天能做10个小时左右,每天都能挣五六十块。”共和村6组59岁的郑大琼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村里开始种蔬菜以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份稳定的打工收入,种莴笋收茄子,一年四季干不完的活挣不完的钱。据了解,在基地里种菜收菜的村民大都是村里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年收入都能上万元。

  据了解,通过两三年的经营发展,如今乐松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规模已发展到1300余亩,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每年发放村民务工费达200余万元。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法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市目前涌现出一大批经营效益好、带动效果明显的专合社,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成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人才以及融资困难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了解,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在德阳居前列,但大多数合作社入社人数少、种养殖规模小,发展速度落后于绵阳、成都等地。全市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没有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挂牌社、空壳社估计占20%左右。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参与管理的经验不足,没有形成民主议事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农民专合社缺少资金融资困难,没能力改造生产条件、更新品种、打造品牌、市场推介、社员技术培训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懂管理、善经营、懂信息、有合作能力的组织者、牵头人非常缺乏,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市场观念淡薄,市场开拓能力偏弱,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市不断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培训和指导,市供销社从2013年开始与四川省商贸学校、德阳市供销联社联合开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组织、院校智力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四方联动机制,培训近千人次。同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典型示范的宣传力度,建立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帮扶,全市已有近70家专合社达到了规范化运行标准。

  从2015年起,市供销社会同市农工委、发改、财政、农业、水务、林业、畜牧和工商质监等部门,共同制定了《绵竹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部门联合评定制度》、《绵竹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建立和推进示范社联合评定及监测制度,积极探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并积极推进专合社农产品有机认证,目前我市有3个农产品正在认证中。今年又有3个农产品新申请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

  ◆关于专合社发展的一些建议

  1、整合资源,建立多部门协调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专合社的规范管理,对上规模、市场效益好的专合社给予更大支持力度。

  2、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建社,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并打造特色品牌,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3、加大政策和信贷支持力度,疏通“三农”融资渠道,解决专合社融资难题。

  4、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