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葡萄富民的果
作者:何菲/文 寇元林/图      来源:     日期:2016-07-21    

  ——东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纪实


  醉人的果香,丰收的美景……随着盛夏时节的到来,东北镇的葡萄也迎来了收获季节。

  受扎堆上市、销售渠道单一、保鲜期短等影响,各地葡萄滞销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在东北镇,本地葡萄不仅能卖得好价钱,甚至时常供不应求,果农们也赚得盆满钵满。7月18日,记者走进东北镇谷王村、蔚泉村,聆听果农讲述他们甜蜜的“葡萄经济”。

  打造品牌 走绿色种植路子

  穿行于东北镇谷王村1600余亩葡萄种植园里,绿色的藤蔓缠绕在一人多高的葡萄架上,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绿色的、红色的、紫色的,像翡翠、像珍珠……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一股甜香。

  “必须把葡萄‘伺候’好了,才能卖得好。”眼下正是高温高湿时节,为防止园里的葡萄出现霜霉病,7月19日,谷王村6组的黄克成背着装满了营养液的喷雾器,顶着炎炎烈日在葡萄园里忙了开来。老黄说,村里葡萄卖得好,也跟果农们的精心种植密不可分。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园子里的葡萄从不敢上农药,每年仅套袋、营养液等就得花近千元钱。

  组建优质葡萄种植协会,邀请专家走进田间进行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形成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品牌品种的“三统一”产销模式……葡萄热销也加深了该村果农品牌意识的觉醒和种植理念的转变,这几年“绿色生态”成了谷王村葡萄远近闻名的“商标”,随着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往往葡萄刚成熟,外地客商就纷纷闻风赶来抢订货源。

  再等十来天,谷王村的葡萄就要全面上市。“天气持续晴好的话,我家这3亩多地能收1万多斤葡萄。”记者了解到,目前谷王村的1600余亩葡萄主要种植品种为巨峰、早生高霉和富太9号等,年产葡萄可达3200余吨,从业人员年均收入可达1万余元,葡萄已成为谷王村村民的主业。

  摆脱低端 走精品发展路子

  东北镇葡萄行情好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北镇谷王村4户村民就将良田改造为葡萄园,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着市场行情走好,全镇的葡萄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10亩发展到2000余亩,种植户达到1000余户。

  残酷的市场竞争让果农们清醒地认识到,固守老经验和品种“老三样”,就难在葡萄上挣钱。在多次参观学习后,不少村民瞄准市场需求,实现品种改良、技术创新,让葡萄产业摆脱低端,赢得市场。

  7月12日,谷王村的果农杨国会在路边摆起了摊,开始兜售自家的新品种——夏黑葡萄。杨国会的葡萄种植“年龄”已达近10年,早前品种也以巨峰为主。2014年杨大姐家腾出一亩地尝试种植新品种,经过两年培育,今年夏黑葡萄正式挂果,其口感脆甜且水分充足,再加上售价高、上市早,经济效益可比以往高得多。“看这行情,明年我得把夏黑的种植面积扩大才行。”杨国会说。

  在蔚泉村高效生态葡萄园,以黑巴拉多为主的300余亩精品葡萄种植示范区长势喜人,种植户罗琼英请了村民到田里帮忙疏芽。“高端品种品质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罗琼英告诉记者,以黑巴拉多为例,6月中旬成熟后,销售期可长达3个月,糖度能达25度,售价更是高出巨峰数倍。村民朱瑞明也想种植高端葡萄,赶到罗琼英的园子里当起了帮工,“偷师学艺”来了。

  现代农业 描绘联动发展蓝图

  从谷王村到蔚泉村、广和村,东北镇的道路两旁几乎全是大大小小的葡萄园。葡萄采摘季最多4个月,尝到甜头的果农们“胃口”越来越大,从葡萄种植中受到启发,不断加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力度,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

  “我们要让葡萄园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蔚泉村村主任朱伦云为记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葡萄蓝图:两到三年内,蔚泉村将发展精品葡萄种植500亩,并成立公司,打造自主葡萄品牌,打响“东北葡萄”名号。同时利用地理优势,以精品葡萄园为核心,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建设葡萄长廊、田园咖啡、茶园和小型农庄等,发展田园自由采摘、认种蔬菜等休闲旅游项目,让游客不论什么时候来,都能尝到新鲜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