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秸秆利用有路子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5-30    


秸秆生物炭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往传送带上添加秸秆

 

  本刊消息 5月以来,我市全面进入小春收获季节,秸秆禁烧的号角在全市响起。如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变废为宝?在孝德镇斗峰村,就有这么一家农业公司,通过大量收购秸秆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秸秆干馏炭化内循环方式后,生产出可再生的新能源——秸秆生物炭、秸秆醋液和生物质天然气,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

  效益:秸秆可生产出炭、醋液和天然气

  5月22日,记者来到了这家秸秆综合利用公司——绵竹青禾农业开发公司。厂房里,4台秸秆炭化装置正在运行,一条传送带上,几名工人正用铁铲把地上堆积的秸秆往传送带上运,以运送到炉子内进行秸秆转化。

  “我们采用秸秆干馏炭化内循环方式对秸秆进行处理,生产出秸秆炭、秸秆醋液和生物质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古泉仲介绍说,通过公司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可将秸秆转化为固体产物——生物炭、液体产物——醋液和焦油、气体产物——生物质天然气,并由此开发出工业、农业、环保和民用四个领域具有市场适应性强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该公司的生产能力为:能成功地将3吨干秸秆转化成1吨生物炭,1吨生物质醋液、焦油和1吨生物质天然气,同时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5吨二氧化碳。

  “生物炭肥还可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古泉仲说,目前秸秆还田由于气候、土壤、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原因,造成秸秆在土壤中霉变,增加病虫害,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生长。公司通过秸秆深加工后产出的生物农业炭肥,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频率,改良土壤结构。

  困境:秸秆收储困难,企业“吃不饱”

  “我们大量生产秸秆炭但现在却出现了秸秆收储难的困境。”古泉仲称,由于目前很多农田实行秸秆还田的方式,农作物收成后用收割机直接将秸秆切碎抛撒在地面,再用机械翻耕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增肥地力的作用。而这样造成加工利用的企业缺乏稳定的原料供应,造成想吃吃不饱,收储运输和加工利用供需脱节的矛盾。

  古泉仲还表示,由于收购秸秆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而秸秆加工企业往往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并不显著,造成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

  对此,古泉仲建议,相关部门能否在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进行引导的同时,安排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补贴秸秆机械化收集打捆机具、秸秆收集和秸秆收储大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专合社、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秸秆收集和利用,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地方政府出台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的税费、信贷、土地等优惠政策,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由点到面,由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