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张生凯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6-02-24
小羽绒成就大事业
1994年,玉泉镇的张生凯和妻子坐上了前往成都的汽车。这一年,他27岁,正是怀揣青春理想,想有一番作为的年纪。也正是这样,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稳定的工作,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未知的创业路程。 从一无所有到实力雄厚,张生凯用20多年的打拼,换来的是一个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自营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羽绒服装专业生产企业。 要转变命运就得有所作为 1994年的某一天,张生凯在经过多天的深思熟虑后,向就职的玉泉羽绒厂递交了辞职书。凭着不想挣死工资养家糊口这个略显冲动的想法,张生凯来到了成都这个大都市,开始创业。 有了在羽绒厂学到的技术,张生凯把创业目标定在羽绒订做行业,他用家里的积蓄租了一家门面开始订制羽绒服。“最开始的那一年,没有经商经验,客户又少,生意很不好,甚至亏本了很多。”张生凯说,虽然经营不善导致亏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相信只要诚信经营就能越做越好。 就这样,张生凯和妻子一边做羽绒服,一边在外宣传,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终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信任。到1999年,他已经在成都开了3家分店,年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有了经济基础,张生凯想把羽绒产业做大的信心更足了。羽绒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下半年是旺季,上半年基本没事可做,他便想利用空余时间多做点事情。 “如果能够让家乡的群众都学会制作羽绒服,以后我们就可以抱团发展,将玉泉的羽绒服形成产业,做成品牌。”有了这个想法后,张生凯马上回老家买了一间门面,办起了羽绒制作培训班。当地的父老乡亲听闻他免费教授羽绒服制作后,都蜂拥而至学习技术,一时间培训班人满为患,高峰期甚至达到了600人。 坚持梦想打造羽绒品牌 上半年回家教乡亲们羽绒制作技术,下半年返回成都经营生意。张生凯就这样坚持了6年,一直到2006年,他决定回到绵竹开创自己的事业。 6年来,他培训班的学生大多都开办起了羽绒服加工坊。他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为加工坊提供羽绒布料、辅料,因为都是从张生凯这里学来的技术,加工坊的老板们也乐意在他这里购买原辅材料。销路不愁,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玉泉早年就因生产羽绒服出名,但由于规模太小、宣传不够,一直没能做大做强,我希望通过我的力量能够重整玉泉羽绒之乡的名号。”张生凯凭借他在外打工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于2009年建立了四川凯歌羽绒厂,专门从事羽绒服生产加工。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张生凯意识到,要想在服装市场有一席之地,就得有自主品牌。于是,他在2010年创立了自己的羽绒服装品牌——“千仞雪”,又利用多年积累建起了15亩的标准化厂房,将公司更名为益豪制衣有限公司。到了2014年,公司年加工自主品牌服装20万件,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将会达到年产值5000万元,解决200人就业。” 回首这20来年的创业路,张生凯感慨万千,“有热血,有辛酸,有失败,也有幸福。”他说,事业的成功并没让他感到骄傲,多年的风雨路程带给他的是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诚实待人的理念,他会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