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播种希望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12-10    

  ——乐松种植专业合作社杨红的创业故事

  12月8日下午,记者在什地镇共和村1组看到,几十个村民正在地里收棒菜,有的负责拔菜,有的负责剥切老叶子,另一些人负责将绑扎整齐的棒子菜往车上装。

  “这段时间正是棒菜收获的季节,你看我们正在装车,马上要发到广州去。今年棒菜长得好价钱也好,这两天价钱卖九角五一斤,一亩田有四千多斤,算下来能卖四千多块钱,利润还不错。”乐松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东之一的杨红笑吟吟地向记者介绍。

  >>满怀信心扎根创业

  今年34岁的杨红是什地镇共和村人,也是乐松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初发起者之一。她曾经远赴广州西藏等地打工,做过打字员、质检员,还卖过摩托车。2012年7月,为了照顾父母、孩子,她毅然辞职返乡创业。当时,恰逢政府为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杨红与几个村干部谈到了自己想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发展蔬菜规模种植的想法,没想到与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2013年1月,绵竹市乐松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杨红与共和村几个村干部及种植大户一起成为股东。2013年9月,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共和村租赁土地600余亩,大规模种植娃娃菜、大白菜、莲花白、棒菜等常规蔬菜。

  万事开头难。刚刚搞种植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没资金,杨红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款。没技术,她和其他种植大户一起从郫县高薪聘请了专业技术员上门指导;没有管理经验,她向周边有经验的种植大户请教。经过不断摸索,杨红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

  >>遭遇磨难艰苦打拼

  就在杨红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却遭遇了市场的严重打击。2014年春天,杨红购买了一批莴笋种子,当时说好的青皮青肉种子,谁知种出来的莴笋变成了没有市场价值的白皮白肉品种,买家连看都不肯来看一眼,她就眼睁睁看着莴笋烂在田里,一棵都未卖出去。这150亩莴笋光成本就20余万,按照当时的市价损失达60余万元。为了挽回损失,她与商家一起找到成都一家种子公司要求赔偿,却屡屡被拒,最后连法律手段都启用了,至今也无结果。这次失败让杨红明白,做生意要具备法律知识,购买种子时一定要签定合同风险共担。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大家为150亩莴笋焦头烂额时,另一片200余亩的莲花白又出了问题。当时菜长得特别好,一亩达一万余斤的产量,可价格却只能卖二毛多一斤连成本价都不到。更为可怕的是,二毛多一斤的价格也只卖了一车,后面的就滑到6分钱一斤,最后甚至连做腌菜都没人要了。这200余亩的莲花白亏损达三四十万。

  >>立足未来做大做强

  连续的打击让杨红信心全无,她甚至都想放弃了。可是土地已经承包了,资金也投入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她一边继续贷款筹措资金,一边认真总结教训,不能盲目跟风,要时常向周边了解蔬菜种植情况预测市场行情。

  2014年8月,杨红与合作社社员们坚定信心从头再来。考察市场行情后种了几百亩的棒菜。到年底,棒菜丰收,产量达五六千斤一亩,而且市场价格也喜人,批发价达到一元多钱一斤。几百亩棒菜卖出去,赚了一百多万元,不仅把前边两次的损失挽回,还赚了一大笔,让大家真真切切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通过两年多的经营和运作,如今乐松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规模已发展为1300亩,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利润达几百万元,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增加务工收入210余万元,当地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余元。

  对于今后的发展,杨红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力争2017年将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亩,调整产品结构,种植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反季节精品蔬菜,通过创立自主品牌,逐步实现网购网销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