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土”养殖 闯出大市场
作者:张红 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12-02    

  ——记谢正华和他的传统种养殖“乐园”


  别人家的猪养三四个月,肉卖10多元一斤;而他家的猪养17个月,肉卖80元一斤,而且销量还非常不错。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我市齐天镇真实上演。而事件的主角就是今年51岁的谢正华,他在传统的“土”养殖“土”种植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后,终于通过把自己的“土”产品端上餐桌,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和现场体验而打开了销路,成为我们身边创下天价猪肉的第一人。  

  ●十年摸索,走上有机传统饲养路

  “让我们再次闻到那久违的肉香,让我们不再为吃而担心健康。”这是谢正华开办农业公司的一个初衷。十年前,在水电安装等行业做得顺风顺水的他瞄准了农村天地,毅然决定“以工补农”投身传统种养殖业。“最初就是想用父母那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养殖和种植方法,让家禽和蔬菜都按自然的生长周期生长,不催长不催肥,看看是否能找到自己小时候吃肉的那种感觉。”谢正华告诉记者,为了这一简单的想法,自己一干就是十年,而且越干越有劲。

  从养本地土猪开始,再到从云南等地引进跑山猪进行配种饲养,谢正华付出了几年的时间和心血。为了找到适合本地饲养的土猪猪种,他多次试验,饲养不同地方的土猪并进行配种,但效果并不好。后来他听说云南的土猪品种好,肉质香有嚼劲,便到云南高价买回了一批土猪,准备大展拳脚。没想到因为两地海拔、气候不同,再加上长途运输等原因,这批土猪运到绵竹后便因水土不服不吃不喝,不久便全部死了。

  谢正华不认输,也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再次到云南引进猪种。这次他不再直接将云南的土猪运到绵竹进行饲养,而是选择了凉山甘洛的一个村庄作为“中转”,通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再运至绵竹。引进猪种成功后,谢正华开始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进行饲养,没想到经过一年的饲养,土猪出栏后却有“巴掌厚的膘”。谢正华说,这么肥的肉,肯定不好卖,他决定再改进养殖技术。

  “通过学习和摸索总结,我们决定采用自然采食与纯粮喂食、自由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养殖过程坚决杜绝使用激素,不催长催肥,完全遵循其自然生长周期。”谢正华告诉记者,整个饲养过程经过12个月育肥期后再加5个月减肥期,保证饲养期在17个月以上,远远高于现代养猪4个月即出栏的生产周期。这种土养法喂出来的猪肉具有色泽光亮、肉质细嫩、肉香馥郁、肉汤清澈的特点,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试吃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建立现代体验馆,创新销售方式

  “谢正华的土猪肉好吃,有感觉”。“我用在城里买的肉和菜和老谢家养的猪肉种的菜,各烧了一盘菜,真的是两种味道啊!”“老谢的肉贵,但我们愿意买,至少吃到放心。”“他们家的猪是喝深沉地下水、听音乐长大的,值那个价!”……老谢的农产品通过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悄然走俏。

  墙内开花墙内香,何时让自己的农产品真正走向市场?这是老谢一直在琢磨的事情。“我们放弃了现代农业商品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拒绝使用工业饲料和有害添加剂,保持了产品的原汁原味,东西好,但成本高。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消费者就很难接受。”谢正华认识到这一点后,便决定修建属于自己的农产品体验馆。

  在齐天镇五坪口的体验馆里,这里的养殖区域有改良过的藏香型土猪,有产绿壳蛋的土鸡,它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快乐生长。在种植区域,有我们最常见的蒜苗、萝卜、豌豆尖等时令蔬菜,也有我们普通农民不可能使用的遥控浇灌装置。“我们安装了一套监控设备,24小时无盲点监控,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均在监控之下,不仅到我们这里参观的人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用户还可以登录我们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和观看。”谢正华告诉记者,让消费者看到生产过程只是第一步,他还建立了自己的餐饮体验中心,通过把这里的各种农产品变成美味,让消费者通过试吃更有说服力。

  今年4月,谢正华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把自己饲养的土猪、土鸡,种植的土菜端上了餐桌,用品质和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现在,不仅绵竹的“好吃嘴”喜欢他们家的农产品,德阳、成都、绵阳等地的消费者也争相前来购买。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开发生产了绿壳鸡蛋、土鸡肉、土猪肉、蔬菜及其深加工等农副产品,建立了优质绿色循环农业综合产业链。

  11月下旬,他还专门请畜牧专家,将这些农副产品送往国家权威机构进行鉴定。我们期待老谢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