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民情日记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10-20
本刊消息 “今天到9组查看村道情况,目前组上有一段600多米的土路,80多户人居住在周边,村民多次反映道路问题,铺设水泥路的呼声很高。计划将该路段列入‘第一书记’承诺事项,争取解决群众的出行问题。”这是西南镇檀兴村“第一书记”胡涛在2015年8月20日记录的一篇日记。 这本厚厚的日记本里,记录了自今年7月28日以来,胡涛被选派到檀兴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之后的点点滴滴。关于9组土路的事情,是他最近记录的一篇日记,“动员了群众之后,这条路现在已经平整完了。目前我和村两委负责人向市级部门争取了10余万元的资金,在近期将对路面进行硬化。”胡涛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入户之后,了解到村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把发现的问题记在日记里,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记录的事情每晚看一下,提醒自己要落实、要办好,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待。”问起胡涛坚持记“民情日记”的缘由时,他如此回答。 檀兴村是西南镇典型的“后进村”,村上因缺少活动阵地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酒城项目落户檀兴村后,出现了大量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村民也因此对村两委干部信任度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胡涛上任之后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要想重新获得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就得做实事,实实在在地解决村民期盼的事情。为此,胡涛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调查,听取民意,制定了每天的工作计划,并梳理出了“第一书记”为民承诺办的十件实事。这第一件大事,便是解决5组、9组土路硬化的问题。 村里没钱,胡涛多次到财政、发改等部门申请资金。修路缺人,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作动员,让村民出资出力,说服村民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向有关部门争取和发动受益群众捐款,最终筹资10余万元用于修路。截至目前,檀兴村5组的堰埂道路已经拓宽成1条2.5米宽的平坦毛路,路面硬化工作即将实施。檀兴村9组村民集中出行的泥土路硬化工程也将铺开。为此,村民纷纷表示,“第一书记”扎实为群众办实事,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更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 在胡涛的日记本里,多次提到了村民反映低保的问题。“低保评定一直是檀兴村的老大难问题,矛盾多,群众意见大。”为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消除群众心中怨气,胡涛带领村两委积极指导开展低保清理和审核工作。对不符合政策要求被取消的低保户进行耐心解释,对不符合政策要求但确有特殊困难的低保户进行其他渠道帮扶,并将2016年低保申请的条件及审核流程制作成公告在公示栏里公示。低保申请透明了,低保审核公平了,群众心中的怨气也消了。 “‘第一书记’来了之后,村里的状况明显改善了很多,路修好了不说,下一步还要给我们通天燃气呢。”5组村民王锡成高兴地说,以前村里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无不向这位“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对胡涛而言,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不仅是对群众负责的体现,更是他锻炼和学习的一个过程。“以前在部门上班,基本上是被动安排去工作。而现在,任何事都得主动去亲力亲为。和村民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要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就得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才能真正为他们做实事。”胡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