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上种出新希望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10-16    

 

  在广济镇新和村,有一片300亩的猕猴桃基地,眼下正进入丰收采摘期,一串串诱人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在基地里忙碌着。这样一个成片种植的产业园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业主正是该村村民、如今的陶瓷老板刘洪军。

  赚取“第一桶金”,回到家乡再创业

  丰收的9月,记者在猕猴桃基地见到了刘洪军。“辛苦耕耘了六年,今年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刘洪军说。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一直是他的梦想。但由于没有资金,再加上种植技术不过关,他一路跌跌撞撞,吃尽了苦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和妻子肖远凤在本乡搞食用菌种植,好不容易等到收获季节却遇上大风,一夜之间所有的食用菌全部遭“洗白”。当时,一家人生活全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十分贫困。为了摆脱困境,2000年,刘洪军前往广东佛山做起了陶瓷销售。由于头脑灵活,又肯吃苦,销售业绩快速攀升。随后,他组建了自己的营销团队,将陶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由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8年,家乡遭受大地震,刘洪军从佛山赶回绵竹。当看到部分荒废的农田长出了半人高的杂草,他很是心疼。于是,多年前的梦想再次萌芽。2009年,刘洪军承包了100多亩地,投资了七八十万元开始种植猕猴桃。由于技术不过关,猕猴桃树苗全部枯死,投进去的钱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第二年,他又买来猕猴桃苗重新起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支撑,短期内都无法见到效益。”眼见打工的积蓄所剩无几,2011年,他把猕猴桃基地交给妻子肖远凤打理,自己又回到佛山重操旧业,赚来的钱持续投入农业。

  延长产业链,用营销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如今他的基地已经逐渐发展到300亩,而前三年基本无收益,第四年才能挂果,第五年才能进入丰产期。“今年天干,预计能收5万公斤,不算大丰收。”刘洪军说。“前几年,我把主要精力用于佛山那边公司的经营,明年我准备把精力抽过来,着重基地管理,用我多年在外跑销售的经验来做农产品营销,带动整个产业链。”

  刘洪军称,他有很多朋友都在做食品行业,他完全可以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化。“有了专业化的营销操作,我相信,猕猴桃‘论个卖’不是梦想。”

  刘洪军希望政府能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更多支持,比如土地租赁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优惠等。“有了政府的扶持,我可以放开手脚投入到农业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