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道深、张俊卿伉俪:相伴70年 有国才有家
作者:唐巧 张嵘/文 王平/图
来源:
日期:2015-09-02
老兵档案:谭道深(丈夫),生于1919年,遵道人,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分派到四川。1945年调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先后参加潼关之战、上高战役等多场战斗。
谭道深和张俊卿都是我市遵道镇人,细算起来,两家人还有些远亲。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两人在绵竹中学毕业后,又分别到绵阳市求学。老乡加上远亲,在同一个城市读书的两人自然走得更近一些。 1939年,适逢黄埔军校到绵阳招生。招生人员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年轻的谭道深激情澎湃,他毅然中断学业,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除了学习政治方面、日本研究等知识,还需要到野外接受特殊训练”。由于战事紧张,军校将学制从原来的三年缩短到了一年半。毕业后,谭道深被分派回四川,1945年又调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一个工兵营,后随军驻守陕西潼关附近。 当年,抗战的热情感染了千百万的中华儿女,本立志做一名教师的张俊卿,凭着一股“儿娃子能做的事,女娃儿也能做”的“不服气”,在1944年最终弃笔投戎,也报考了黄埔军校。毕业后,她也被分配到了当时已在潼关驻守的国民革命第一军,在军部政工大队任职。 由于潼关之战的战场都在山上,除了参加战斗,当时谭道深的主要任务就是联系当地政府机构和老百姓,请他们运送粮食上山,并将伤员运到平坝,再转送到野战医院抢救。 “进山时到处还是青山绿水,3天后出来时已是尸骨成山、血水成河。”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给谭道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日军在夜里偷渡黄河,用60炮、82炮加上轻重机枪、火焰喷射器向我们进攻。每5分钟换一个师团,但我们不怕死,在血肉横飞中保卫了潼关,守卫了风陵古渡。” 谭道深回忆说,“日本一个师团连续冲锋了10多次都没有成功,用飞机和炸弹把黄河的水炸了,淹死了很多战友,但我军战士不怕牺牲,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我们打了胜仗。” “歪”银元救了他的命 他们又救了日本产妇一命 生离死别,是战争年代无奈又悲伤的“常态”。有两件性命攸关的事,老两口至今记忆犹新。 在随部队到陕西潼关驻守的路途上,一个在路边哭泣的老婆婆引起了谭道深的注意。得知老人在卖草鞋时收到一个“歪银元”,他便把身上一个真银元给了太婆,又随手把那块“歪银元”放在上衣口袋里。“我们在部队有吃有穿,用不着钱,但这银元能救她的命。” 谭道深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块“歪银元”,却在后来的战场上救了他一命。“当时一颗子弹打在我的胸部,我一下被震昏过去。”从短暂的昏厥中苏醒过来,谭道深一摸胸口处疼痛的地方,才发现装在上衣口袋里的那枚“歪银元”被子弹打瘪了,“正是它替我挡了子弹,保住了我的命。 陕西潼关附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长年的战乱,当地百姓在建造房屋时,墙壁都会砌成中空的夹墙,可供一人勉强藏身。 潼关守卫战结束后,谭道深、张俊卿打扫战场时,在一处日本军官曾居住过的民房内突然听到一阵婴儿的哭泣声。随后,大家在一处夹墙内发现一个怀抱新生儿,吓得瑟瑟发抖,极度虚弱的日本妇女。 谭道深、张俊卿和战友们此时眼里已经没有了仇恨,只想着尽快把母子俩救活,因为“不管怎么说,娃娃是没有过错的”。随后,中国军人和红十字会队员一起,用担架将这名日本产妇和婴儿到送到了临时收容所。因为当时正下着大雨,路上,谭道深将自己的大衣盖在日本产妇和孩子的身上。为了让这名日本产妇能活下去,他们一路上还向附近群众要来饭菜给她吃。 聚少离多 危难之时有国才有家 虽然早早确定了恋爱关系,又在同一个部队,谭道深和张俊卿却并没有时间相聚,偶尔遇见也只能点头打个招呼,直到抗战快结束,两人才在部队完了婚。 “大家坐在一起倒杯水,同志间相互认识下就算结婚了。”两位老人回忆说。婚后,两人依旧按当时部队的建制,各回了各的部门。张俊卿说,他们不是不想在一起,也不是不想有个家,可是,“如果你也顾家,我也顾家,那还有谁专心保卫国家?” 1947年左右,张俊卿离开部队去了当地一所学校教书,这时,两个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抗战结束后,谭道深、张俊卿夫妇回到了老家绵竹,并生下3个子女。如今,两位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他们住在九龙镇新龙村的家中,每天养养花、看看书,还不时给孙子孙女们讲讲当年打鬼子的故事。幸福的晚年生活让两位老人很是知足,在他们看来,“现在的生活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希望子孙们今后的生活能够永远和平,不再有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