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国:永不褪色的烽火岁月
作者:陈晓霞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08-27    

  在绵竹有这样一群老兵,70多年前,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他们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决心,用血肉之躯,抵御外辱,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群老兵,倾听他们关于抗战的记忆……

  老兵档案:蒋济国,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第十五战区第十二游击队第五支队。同年,考入国民政府陆军机械化学校防御炮连学习。1939年2月,进入国民政府38集团军小炮排,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打败了日军板垣师团。1947年8月,任绵竹县汽车站站长,1979年退休。
 

 

   怀揣救国梦想参加抗日

  1938年初,中国抗日战争已全面展开,年轻的蒋济国怀揣抗日救国的梦想,同十多名家乡子弟一道,历尽艰辛,步行到广西全州,编入国民政府第十五战区第十二游击队第五支队。同年,国民政府陆军机械化学校招生,已有初中文化的蒋济国经考试合格成为学校防御炮连学员。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他所在的学校组织小炮排随38集团军参加战斗。昆仑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场震惊中外的著名战役。中国军队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对日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信心和决心。“我父亲的耳背就是因为当年炮声轰鸣所致。”他的大儿子蒋太宜说。

  记者看到,老人的房间里,挂悬着一面由四川关爱抗战老兵川军团颁发的“谨献给为我中华独立自由抵御外敌的民族英雄‘抗日老兵,民族脊梁’”的锦旗。

  抗战经历练就坚韧品质

  蒋济国育有7个子女,大儿子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今7个子女都已退休在家。蒋太宜称,父亲的一生是幸运的,他经历了艰苦的八年抗战,亲眼目睹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历史也给了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华儿女不屈的精神,成为民族坚硬的脊梁。”蒋济国的儿女们说。父亲能活到98岁的高龄并且身体还很硬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年轻时参加抗战的经历,练就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解放后,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他自置过大板车、人力架车搞运输,干起了最低层的苦力工作,正是由于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了他的体魄,让他年近百岁身体仍然硬朗。

  “父亲上了年纪后,心态越来越平和,对人对事都很豁达,正是由于他不争不占的心态让他延年益寿,容光焕发。”蒋太宜称,“父亲每天早上6点过就出去到街上喝早茶,喝完茶回到家便打半个小时的算盘。”

  蒋济国老人小的时候由于在私塾读过书,会认字写字并打得一手好算盘,参加工作后又经常给人算工资,记工分。现在年龄大了,子女为了锻炼他的手指和脑力,就经常叫他打算盘。记者看到,老人的手指拨动算盘时灵活自如,嘴里还念着口诀表。除此之外,每天上午老人还会练习半个小时的毛笔字。“父亲写得最多的字就是‘保家卫国,还我河山’。”

  蒋济国的家教很严,这是儿女们的共同感受。“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抗日战争,要求我们要发扬自立自强的抗战精神,努力学习钻研先进技术,练就一身本领才能不被外来者侵略。”蒋太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