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匠杨三荣:传统手艺的坚守者
作者: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08-26
“磨剪子,戗菜刀……”对于这样的吆喝声,生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并不陌生,那时候大街上经常会见到扛着板凳、拿着磨刀石吆喝的人。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磨刀匠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我市玉泉镇的综合市场里,有一位66岁的磨刀匠——杨三荣,依然在坚守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 潜心学手艺 练就好“功夫” 杨师傅家住新市镇蒲泉村,年轻时,身强力壮的他在建筑工地干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便计划着另谋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市场对磨刀这门传统手艺的需求。“那时候街上有些卖肉的,他们的刀很钝,割都割不动,所以我就想着转行当磨刀匠。”杨师傅说,他后来跟着一个师傅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磨刀匠。 从此,一根板凳、一块磨刀石、一盆水,就是杨师傅的全部家当,陪着他穿梭于大街小巷。“磨刀的技术说起来简单,但要想学精还是不容易。不能只磨一面,两面都要磨;用力要均匀,太大或太小磨出来的刀都不好用;边磨还要边用锤子敲打,每磨几下都要浇一点水才能再磨……”这是师父的教导,杨三荣始终铭记于心。由于技艺高超、信誉良好、价格实惠,杨三荣的手艺得到了周围餐馆和肉铺等商户的认可,便在此长留了下来。 玉泉综合市场里的猪肉摊老板马安松是杨师傅的常客,“杨师傅人实在,刀也磨得好,大伙儿都相信他,我都找他磨了10多年的刀了。”说话的工夫,一把刀已经变了样,刀锋处又白又亮又薄。杨师傅将刀递给马安松:“可以了,你看看。”“嗯,你的手艺就是不错,看这刀口就知道很锋利。”马安松说,大伙儿之所以喜欢杨师傅,是因为他磨的刀口子经得起用。 15年坚守 担心这门手艺失传 杨师傅说,他之所以还坚持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磨刀,是因为磨刀石磨过的刀和剪子可以用很久。“那些用砂轮打磨的最多只管半年,我用磨刀石磨出来的用一整年都没问题。做生意还是要讲诚信,只有做出来的东西好,人家才能认可我,我们这一行也才能生存下去。”正是这份坚持,让杨师傅的手艺获得了不少老客户的青睐。 与记者谈话期间,杨师傅也有了几分感慨:“以前磨刀生意好做,最多能磨30多把刀,挣个七八十块钱。但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都不愿做饭了,生意也没有原来好。”杨师傅说,虽然现在这个行业已快没落了,同行也越来越少,但只要有人需要,自己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 杨师傅还告诉记者,磨刀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刚开始学习磨刀,他没少吃过苦,要么手被磨出泡,要么手被刀划伤。由于长年和刀具、石头打交道,如今杨师傅的双手满是老茧。“这个行当累,枯燥,也挣不到多少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杨师傅惋惜道,如今磨刀的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了,可能再等十来年,就再也见不到磨刀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