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恩的心把爱传递
作者:肖盛雄 陈小霞      来源:     日期:2015-07-29    

  ——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市发改局副局长、援芦干部王伟


右一为王伟


  7月17日上午,市发改局副局长、绵竹市对口援建芦山县飞仙关镇工作组组长王伟坐在飞仙关镇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的电脑前,认真地编制着朝阳村卫生室实施方案。他患有高血糖、肩周炎等病症,需要每天服药,但他扎根灾区500多天以来,一直协助飞仙关镇政府开展工作,积极帮助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完善了106个项目的前期有关资料,稳步推进了各项援建工作,其无私奉献精神让身边每位同事感动。

  “只要灾区群众有需要,我都会义不容辞!”王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今年七一,王伟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完善600多个重建项目资料

  2013年12月4日,根据德阳市“6+1”对口援建工作机制,我市对口援建芦山县飞仙关镇,王伟被选派到我市对口支援芦山县飞仙关镇工作组,奔赴灾区一线。

  入驻援建乡镇后,王伟带领援建干部及时与飞仙关镇党委书记、镇长和项目分管领导进行了工作对接,互通情况,交流信息,了解了全镇灾后重建的总体情况和项目分布情况,明确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由于飞仙关镇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时间、人手极度紧缺,许多项目采取先开工建设、后完善资料的做法。王伟和援建工作组其他9位同事的到来,承接了飞仙关镇几乎所有重建项目前期手续、资料完善工作。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环评……王伟和同事们尽己所能,做好项目前期的每一个环节所需的工作。

  106个项目,涉及600多个前期手续。王伟把“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清平“8·13”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项目管理经验运用到支援飞仙关镇的日常工作中,以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科学快速的工作效率,把许多项目前期缺乏的手续资料逐一完善弥补。

  加班错过饭点,吃几口泡面又继续工作;干活干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赶重建时间节点时,加班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在王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飞仙关镇106个灾后重建项目所需的611个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成532个,完成率达到87.07%,为飞仙关镇灾后项目建设扎牢根基、夯实基础。

  把飞仙关镇群众当成亲人

  “当年,我市遭受‘5·12’特大地震的摧残,全国各地帮助我们恢复重建。尤其是江苏省无私援助,为我们建设起灾后美丽新绵竹。如今,我们以援建干部的身份支援芦山灾区,希望把这份爱心和感恩传递。”对于同样遭受过地震摧残的芦山灾区,王伟希望能为灾区群众做些什么。

  2014年春节前夕,飞仙关镇凤凰村新村聚居点群众即将搬新家、过新年。在我市后方援芦办的协助下,王伟联系我市的年画匠人,把绵竹年画绘上灾区的新墙。

  “看着墙上栩栩如生的绵竹年画,就想到绵竹对飞仙关镇的支援和帮助。”凤凰村新村聚居点居民周维康说,优美多彩的绵竹年画绘上灾区新家园的墙,不仅寓意吉祥,传递祝福,更象征着绵竹和飞仙关镇的手足情深。

  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清平“8·13”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王伟深知灾区群众的心愿不仅仅是住上好房子,更希望过上好日子,致富奔小康。在王伟的牵线搭桥下,今年5月,飞仙关镇两批乡镇、村组干部前往绵竹,学习借鉴灾后重建和乡村农旅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听说飞仙关镇不少村民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王伟立即联系绵竹本地企业家为飞仙关镇捐赠价值50万元的种猪300头左右,帮助飞仙关镇5个行政村建立1-2个仔猪繁育基地,通过基地向全镇农户优惠出售仔猪,促进全镇生猪出栏的持续增长,达到恢复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目前,正在建设的养猪场即将完工,预计本月底先送100多头猪到飞仙关镇。

  一年多时间,王伟带领工作组援建干部在完善重建项目资料的同时,协助飞仙关镇政府开展征地拆迁、积极参加各类感恩文艺演出、援建干部篮球比赛、中秋茶话会等活动,广泛宣传芦山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充分展示芦山县恢复重建和绵竹援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营造了良好援建氛围。

  王伟是工作组年龄最大的“老大哥”。年近50的他身患高血糖、肩周炎等疾病,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废寝忘食地工作。忘我奉献的精神,感染带动了飞仙关镇灾后重建项目办的同事们。飞仙关镇党委副书记杨悦感激地说:“王伟工作兢兢业业,办事认真负责,不仅给我们作技术指导,而且凡事都亲力亲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