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老人”罗生玉的幸福生活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5-01-21    

 

  在一般人看来,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才是放飞风筝的绝佳时机,然而,对于我市风筝爱好者罗生玉来说,一年365天,除了刮风下雨,打霜下雪外,天天都可以放风筝。

  1月17日中午时分,空中吹过阵阵冷风,当大多数市民还在吃午饭的时候,罗生玉和老伴已经开始在城东新区放风筝了。虽说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丝寒意,但罗生玉却自得其乐,“你看,我的手脚都是热和的!”伴随着风筝的起起落落,罗大爷或伸臂拉扯,或退步放线,或手持转盘凝神遥望,任由自己的心情随风筝在空中飞扬。

  ◆六旬大爷数十年如一日爱上放风筝

  罗生玉是剑南镇仿古社区人,今年65岁,一生都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童年玩伴就是一只风筝。”罗大爷向记者讲述,看到大孩子把风筝放上天的时候,心里非常羡慕。于是,跑回家里,将两张白纸糊在“王”字型的篾条上,再系上白线,一个简单的风筝便做好了。趁风大的时候拿出去放,好不容易放上天,一阵风吹来把风筝刮得稀烂,烂了重新做,做好又重新放……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就是自己亲手做风筝放飞。

  成年后,罗大爷做的第一桩生意,就是出售风筝。“80年代初,绵竹大街上几乎没有卖风筝的。”罗大爷说,当时风筝都是纸糊的,样式也很少,一只风筝有5角的、1元的、2元的,小孩子买得最多。当然,卖风筝不可能养家糊口,罗大爷卖风筝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享受的是那份童年的记忆。

  除了爱放风筝,罗大爷做风筝也乐在其中。他家里有各式各样的风筝80多只,有燕子、蛇、鹰等各种图案,其中一半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最大的风筝铺开有3.5平方米,最长的风筝有50多米。罗大爷制作风筝用的都是废弃的遮阳伞塑料布,制作一个风筝需要一两天时间,花纹样式也是他自己构思的。

  ◆放飞的是风筝 愉悦的是心情

  罗大爷是名副其实的风筝“发烧友”!单看他的装备就可以略知一二。缠线的绞盘有5斤重,能缠2200多米长的麻线,是他花240元钱在成都购买的,而家里各式各样的绞盘就有5、6个!

  因为儿女的家都安在成都,罗大爷还经常到成都放风筝。在成都,像罗大爷这样的风筝“发烧友”很多,大家经常约在一起到郊外放风筝,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了乐趣。

  去年,罗大爷还远赴北京,与朝阳区的一群“发烧友”一起放风筝,这是罗大爷放飞得最远的一次,“大家在一起切磋技艺,聊聊心得,也算是一种收获!”

  对于放风筝的好处,罗大爷感触颇深:“首先这是一项室外运动,只要在室外就比在家里闷着强。此外,放风筝还需要各个身体部位的配合,风筝上天之后还有一个拉力,根据风速等天气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风筝,这就需要手势与脚步调整配合。长期放风筝还有助于减少颈椎病的发生,放风筝总是需要昂着头,对颈椎也是一种保护……“说起放风筝带来的种种好处,老人滔滔不绝。    

  他的这种快乐也感染了老伴。对于他的这种爱好,不仅老伴支持,儿女也很支持。几十年来,风筝已成为罗大爷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他强身健体的一项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