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芝:坚强的人生是干出来的
作者:王三春/文 王义超/图     来源:     日期:2015-01-14    

开栏语
      时代孕育梦想,梦想承载希望。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绵竹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为加快建设“四个绵竹”,与德阳同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
      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新闻人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本刊从今日起推出“行进绵竹·精彩故事”专栏,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发生在绵竹大地的动人故事,展现跨越发展的绵竹活力。敬请关注!

 

黄仲芝:坚强的人生是干出来的
      阳光从石棉瓦的空隙洒下来,洒在正在检修缝纫机的黄仲芝的头上、肩上,雕刻出他脸上专注的神情。
      这是一间简易棚子,几个女工正在赶单子,地上、工作台上,码着一叠一叠的成品、半成品。缝纫机“嗒嗒”声时断时续,盖不过从一只小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手上脚上的动作随着音乐走”。黄仲芝给工人们传授缓解枯燥疲劳的独门法宝。
      私人小厂,一出门就是田间地头;八九个女工,都是同一小区的左邻右舍,平常称她们作“嫂子”“妹子”;二十多台机器,大多经过了多次修整——上个世纪90年代闯珠海的黄仲芝,在地震那年回到家乡绵竹,自主创业,在村子里开了间小小的缝纫加工厂。
      还在8个月时,黄仲芝患上小儿麻痹症,但现在的他并没有如其他病患那样拄着拐杖。母亲对10岁还没有读书的仲芝说,把拐扒子丢了,就让你念书!母亲的话让仲芝爆发了小宇宙,他拼命练习,那只病腿越来越有力量,真的丢掉了双拐,也如愿进入小学。
      年龄最大,个头比别人生生高出一截,加上天生残疾,时有同学针对他搞些恶作剧。婆婆说,哭啥!跟我学缝衣服,以后有一技之长,就不受人欺负了。于是,小伙子学得了一手针线活。
      等到时断时续地读到初中毕业,黄仲芝已经是20岁的大人了。母亲咬牙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作为他初次踏入社会的礼物,175元,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摸着冰凉光滑的机身,黄仲芝告诉自己,我不是父母的拖累,我能养活自己。
      黄仲芝第一次被媒体、镇上和社区关注,是2008年大地震之后,他带着几个工友,千里迢迢从珠海赶回家乡。当时,他已经在那家服装厂工作了十几年,是月薪超过6000元的高级“蓝领”,手下管着几十号工人。老板舍不得他走,让他安顿好了就回去,工资还可以再涨点。但一眼见到破碎的家园,年迈的父母,黄仲芝再也不愿背井离乡了,他留下来开办了一间小小的服装加工厂。他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说,“再多的钱,也没有团圆重要。”
      再次关注黄仲芝,是因为他绵竹市剑南镇玉马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身份。在当地,网格管理员有个昵称叫“格格”,绵竹小有名气的“五心格格”,是剑南镇五位特点突出的优秀网格管理员,分别是热心“雷锋哥”、贴心“管家婆”、放心“喇叭姐”、耐心“铁嘴嫂”、细心“灵通哥”。其中,“雷锋哥”指的就是黄仲芝,因为他有一副热爱公益事业扶贫帮困的热心肠。
      自打当上了楼栋长兼网格管理员,他便去管理的楼栋挨家挨户认门,以便对各家情况心中有数。有天夜里,他路过小区七栋,听到陈大娘家传出水响。这不对啊!陈大娘90多岁,前一天才被孙儿接到成都去了,这是哪来的水响呢?他费了好几番周折才弄明白情况,并想法关掉了水闸。还有楼道灯的电费问题,公共区域乱停乱放的问题,路灯问题,垃圾问题……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但都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
      从职责上讲,“格格”们是信息尖兵,一方面收集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居民问题,另一方面传递政策信息,方便和服务居民。即是说,居民们无论遇到什么急、需、盼的事,都可以找“格格”帮忙。这可是个繁琐事,黄仲芝是自家厂子的顶梁柱,既是厂长,又是销售,既管剪裁,还是技术指导和修理工,基本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平时要忙厂里的活,但小区的事他丝毫没落下,“生命在于运动,多做点无所谓。每天走着走着,就把活做了,这是我的家,我在做主。”
      他经常这么告诉自己,做公益,对自身修养有好处。他相信老祖宗的一句话,付出总有收获,汗没有白流的。他最大的心愿是,“万一哪天不做了,不欠她们一分钱,就谢天谢地了。”黄仲芝指指正在忙碌的女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