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绵竹市口腔医院援藏医生周本胜
作者:刘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10-09
悬壶济世行大爱 雪域高原谱赞歌
9月1日,当记者见到周本胜时,他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然而援藏期间的欢笑、汗水和那些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却永远地留在了他心里。“脸上脱皮是高原阳光赐予我的礼物。”指着自己年轻的脸庞,周本胜说,从当初的满腔热情到如今的沉淀,短短几天的援藏经历让他的生命得到一次净化。 ●去!我一定要去! 8月中旬,绵竹市口腔医院得到了上级部门关于派遣业务骨干援藏的通知,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纷纷主动要求参加援藏工作。面对职工的满腔热情,院领导却犯起了愁,“只有一个名额,而且这也是我们医院第一次参加援藏,肯定要慎重!”绵竹市口腔医院院长罗晓辉说,接到通知后,周本胜第一个找到他报名援藏,这种热情感染了全院职工,考虑到他热情、踏实,专业技术过硬,经过讨论,援藏的重任落在了这个28岁的年轻小伙子肩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援藏任务,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院方及时筹集了大量的常用药品和口腔卫生的宣传资料,希望通过周本胜把全院职工的关爱带到藏区。 ●决定了就要全力做到最好 8月25日清晨,踌躇满志的周本胜与“范天勇援藏医疗队”的其他成员汇合,踏上援藏征程。刚刚进入鹧鸪山,头痛、胸闷、心慌、呕吐等诸多反映便向大家袭来。但是受到范天勇事迹的鼓舞,医疗队队员们咬牙坚持着。 下午6时许,医疗队员一路颠簸,渐渐接近目的地阿坝县。在离县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藏区同胞的身影,“他们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藏民的热情让我们感动,同时也更以成为‘范天勇援藏医疗队’一员而骄傲!”周本胜说,阿坝县城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可藏民的淳朴热情却让他们倍受感动,更加坚定了尽己之能服务藏区的信念。 ●当地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 “可能是由于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物资匮乏以及经济落后等诸多原因的制约,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让人揪心!”回忆起援藏义诊的感受,周本胜脱口而出的是“揪心”二字。他告诉记者,26日,医疗队到达贾洛乡义诊,这里根本没有专业的口腔医生,村民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年轻人都因大牙缺失,带上了最廉价的活动假牙,而且就算假牙磨损牙龈,也只能选择忍受。甚至一个10岁的小女孩刚刚长出的门牙也被全部拔掉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所以村民口腔出现不适症状时大多都选择忍,实在忍不住了就去拔掉。”义诊、咨询,免费分发药品,仅第一天就有近100名患者接受了周本胜的义诊。 周本胜说,由于口腔检查用时相对较少,一有空闲,他就会去帮其他医生,担负起外伤包扎,眼、鼻、耳检查等各方面的义诊工作。 27日在麦尔玛乡远牧点义诊时,强烈的紫外线灼得人皮肤生生地疼。医疗队唯一的一顶帐篷用在了保护药品上,大家只能顶着烈日工作,草场上蚊虫很多,不一会白大褂上就爬满了蚊虫。“第二天,所有队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晒伤,但大家都坚守在岗位上。”周本胜说,义诊中,村民不时送来哈达和酥油茶,在他们眼中,所有援藏医务人员都像从天而降的天使,守护着蓝天下的牧场儿女,藏民的淳朴让大家感动,“医疗队人手不足,此时大家也不分科别,只要能治的都治,只要能为他们减轻病情,就是大家最大的欣慰!” ●援藏 这只是开始 短短一周的援藏工作已经结束,可是藏区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那蓝天白云和淡淡的青草香一直久久萦绕脑海。“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周本胜说,时间虽短,却让他的生命得到一次净化,让他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他也在思考如何能为藏区同胞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回到绵竹,周本胜第一时间与同事分享了他的援藏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也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院长罗晓辉表示,目前院方正根据周本胜反馈的情况制定下一步计划,“如果还有机会,我们相信能做得更好!我们全体医务人员都随时准备着再次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