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回乡当“牛倌”
作者:叶庆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10-09
因为工作能力出色,本可如父母所愿谋取一份稳定且高薪职业的他却毅然回到老家,扎根农村发展种养殖业。背负着家庭的压力,怀揣着梦想,家住我市玉泉镇永宁村14组的蔡良杰,以顽强的毅力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致富天地。 创新模式 发展循环农业利润大 2009年,大学毕业的蔡良杰考虑到家庭困难,便跟随亲戚前往甘肃谋得了一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通过两年半的工作和积累,蔡良杰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回到家后,他将家里的贷款全部还清,并打算用剩余的5万元发展自己的事业。 出生农村,何不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但是养什么却成为蔡良杰心头的疑问。蔡良杰多次深入市场考察,征询农业专家的意见,直到偶然一次与出租师傅闲聊,最终坚定了他养牛的想法。 “不能依靠传统的养殖,一定要在养殖方式上做文章。”经过思考,蔡良杰与朋友合伙承包近两百亩土地,通过“菜-稻-菜”粮经复合模式发展种植。他告诉记者,秸秆、玉米秆、烂菜等废弃农作物可用作牛的粗饲料,而牛粪可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这样划算的循环农业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通过3年的实践,蔡良杰发现仅仅是在成本上,就比普通农户每亩地增收近600元。 与此同时,他还通过网络找到了牛源和销路,在第一批成品牛出栏时赚得了近8万元,蔡良杰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心怀感恩 困难之时众人伸援手 2011年底,蔡良杰开始筹备养牛事宜,但是土地问题却成了发展的拦路虎。因为年轻和缺乏技术,蔡良杰的想法不被人认可。为了表示自己发展养殖的决心,他花了近2万元买来7头牛在家做起了试验,并多次找畜牧站的工作人员给予技术指导。 通过蔡良杰的努力,当地政府、畜牧站、村两委对他的想法给予肯定,想方设法帮他解决最大的土地难题,并协助他修建起了沼气池,争取到大学生创业贷款3万元用于圈舍的修建。 搭建彩钢棚、铺设道路、购买铡草机等配套设施,蔡良杰手中的资金很快用完。正当他为资金发愁时,朋友主动联系帮他解了围,并介绍自家亲戚先帮蔡良杰盖起牛圈,卖得第一批肉牛后再给清相关费用。与此同时,周围邻居还纷纷加入道路铺设中,一起帮助蔡良杰解决了出行之忧。众人的热情相助,让蔡良杰铭记在心。他发誓,自己创业成功后,一定带领周围乡亲们共同致富。 把握市场 立志开创种养殖新天地 2012年底,蔡良杰发现市场上幼牛价格翻翻,但成品牛价格却稳中有降。敏锐的他决定放缓发展的步子,先将圈舍存栏的成品牛逐步卖出,同时考虑发展母牛繁育,以减少成本,获得盈利。 “现在用了2只牛在做实验,其中有一头已经繁育成功。”从2012年底牛市行情出现波动时,蔡良杰便前往山东、重庆等地考察对比,发现只有牛场自己拥有繁育能力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蔡良杰说,由于行情的影响,目前仅存栏24头肉牛,但是他依然坚信牛市行情一定会好起来。 蔡良杰说,养牛成本大,见效慢,可他却愿意在农业方面花功夫。目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争取扶持政策,让他在种养殖方面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