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国老人的抗战岁月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7-09    

 

  少小离家,满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抗日救国大业。7月7日,“七七事变”77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市97岁高龄的抗日战士蒋济国,探访了他的那段抗战岁月。

  在我市南街一居民楼内,记者见到了蒋济国老人,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因为老人听力所限,在其儿子的“翻译”下,从老人断断续续的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奔向抗日第一线 浴血奋战守住昆仑关

  老人出生于1917年,是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人,1934年毕业于江华县私立凝香高小。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蒋济国同10多名同学一道离家,历经艰辛,步行到了广西全州,参加了国民政府第15战区第12游击队第5支队,同年国民政府陆军机械化学校招生,考试合格后,蒋济国成为陆军机械化学校防御炮连学员。

  1939年,为切断中国经东南亚的海外补给线,日军由钦州湾登陆,占领南宁,逼进柳州,国民政府决定组建38集团军。当时学校组织了一个小炮排,负责保护集团军司令部指挥机关的安全,蒋济国被编入小炮排。昆仑关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对阵双方是杜聿明带领的抗战初期中国唯一的机械化新军第五军和素有“钢军”之称的日军坂垣师团。12月18日,两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残酷的战争中,蒋济国和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顽强地阻断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为保卫司令部指挥机关的安全进行了浴血奋战,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喋血拼杀。当1940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中国军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昆仑关,取得了武汉失守以来中国军队的一次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辗转贵州后方 负责抗日物资运输

  昆仑关战役后,蒋济国离开陆军机械化学校,赴贵州报考贵州黔西交通部运输人员训练所干部训练班,被录取,进行了两年半的学习。1943年至1946年,蒋济国先后在四川荣县程家场运输站、白马庙运输站工作,当时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抗日物资的运输。1945年8月,日本投降,8年抗日战争结束。1947年,蒋济国被派到绵竹汽车站工作。

  无论是在抗战一线,还是在后方,无论是作为一名战士,还是负责抗战物资的输送,蒋济国始终都怀着满腔热血,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70多年的往事,蒋济国的记忆或许已经模糊,但是历史不会忘记那段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