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七旬老人潜心研制锁具20年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6-16    

  绵竹七旬老人潜心研制锁具20年
  获三项国家专利 希望锁具能早日面世


  20多年前,家中连遭盗窃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小偷打不开的锁!20多年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潜心研制锁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明的新型U型锁具、防盗门变码锁、卡孔变码锁芯及其配套的卷帘门锁等3个锁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前,他研制的扯秧机和天然气漏气自动关闭开关,也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他就是年过七旬的“绵竹锁王”廖国维。

  缘起:家中连续被盗 引发老人自制锁具

  6月10日下午,记者在城北一出租门市内见到了廖国维,房间里摆放了2台车床和各种生产工具。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发明——卡孔变码锁芯及其配套的卷帘门锁、防盗门变码锁和新型U型锁。他自信地说:“直到现在,我发明的系列锁还无人能打开。”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老人为何要发明锁具?廖国维老人告诉记者,21年前,他家当时住在平房,连续多次被盗让他很生气。“哪个能发明个打不开的锁就好了。”邻居一句玩笑提醒了他。随后,廖国维专门前往德阳、成都考察,他发现市面上所售锁具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卖锁的人告诉他,凡是锁都能打得开。廖国维就是不信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把无人能打开的锁。”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廖国维开始了长达20年不间断的锁具研制生涯。

  研发:耗时20多年 荣获多个专利

  1993年,只有小学文化已49岁的廖国维开始钻研锁具。“我一没文化,二不懂技术,完全是门外汉。”廖国维说,他常常半夜三更都在反复构思。

  20多年来,廖国维生产报废的锁具有300多只。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廖国维共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两项锁具发明专利证书和一项锁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然而,专利没能批量生产,这成了廖国维的一块心病。

  廖国维的老伴兰文春告诉记者,家里靠做小百货生意有一定积蓄,“刚开始钻研锁具那几年,我还比较支持,但随着时间推移,花在锁具研制上的费用已近10万元,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已捉襟见肘。”

  秘诀:锁芯可变码 任何人无法打开

  廖国维说,他发明的锁芯有个共同特征,钥匙都是一个扁平的金属片,金属片上还有两个凸齿,孔的数量为七至八个,钥匙孔宽约1毫米,与日常见到的圆柱型旋转锁芯的锁截然不同。

  现场演示中,廖国维拿出金属片钥匙,插入锁孔,往下一拉锁就开了。他说,大家平常用的锁是圆柱形的锁芯,修锁人或者小偷用专用的钩便可打开,原因是给钩子留了通道,而他的锁锁钩无法进入。

  廖国维说,他发明的锁最奇特的是防盗门变码锁,这种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100%抗技术性开启,二是快速多变码功能,三是独创平面吻合的开启原理。

  “你发明的这种锁虽然防盗,但是别人的钥匙掉了怎么办,找修锁的能打开吗?”记者问到。“修锁人打不开,就连我也无法打开,只有找生产厂家按照这把锁的编码重新生产一把钥匙,再来开”。

  转化:20万元定金难到他 希望发明专利能够面世

   今年6月上旬,他和老伴专程前往全国锁具产地——浙江温州,希望能寻找到合作厂家,将自己发明的锁具转化为实际产品。老人先后找了多家企业,但人家都要求批量生产,并且要先支付10万元定金。部分厂家因为担心廖大爷交不起定金而拒绝与他合作。

  最后,他找了两个生产厂家分成两个部件来生产,一家生产锁芯和钥匙,一家生产外壳。由于资金有限,他决定先生产1000把锁试一试效果。

  老人表示,他与儿子和老伴正在商量,争取到银行贷款20万元,把与温州生产厂家的合同签订了。如果发明专利不能转化为产品,只放在自己家里就白白浪费了。

  “我研究锁具花了20年,现在已经70岁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发明的锁具能够批量面市,至于方式可以选择技术转让或者合作都可以。”这是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