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致富领路人
作者:张红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5-30    



大山里的致富领路人
    ——天池乡共产党员刘维海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小记


    “红衣服就是刘大爷的标志”
    初夏时节,记者前往大天池村采访刘维海。越野车开过金鱼嘴隧道后就一路颠簸,崎崛的山路,陡峭的岩山,“5·12”特大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以及时而飞落下的小石头,让已经多次到过大天池村的我仍然觉得心惊胆战。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海拔约1100米的天池乡大天池村。记者向几名背着背篼的村民打听刘维海,她们很热心地把我们带到了一片猕猴桃地边。
    “刘乡长,有人找你。”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刘维海。年近六十的他穿着一件沾着树汁和泥巴的红色工作服,正顶着烈日在地里指导群众干活。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他又有人介绍,很难把眼前这位农民装束的人与“刘乡长”联系起来。他看着记者诧异的眼神,乐呵呵地说:“红色醒目,在山上穿这样的衣服,方便大家找我。衣服脏是脏了,不过没关系,在山上这件红衣服就是我的标志,群众一眼就看到我了”。
    听说记者来采访,他百般推辞,而在地里干活的群众却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刘大爷上山一年,合作社建起来了,猕猴桃管理规范了,我们恢复和发展产业有信心了。”“他是我们的技术专家,只要他吩咐的栽种技术方面的事,我一定照办。”“山上变化了,刘大爷人却瘦了。”“他晒得这么黑,看起来不像干部,却是我们需要的干部。”……群众的三言两语,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也让刘维海的形象丰满起来。
     “为群众做点事是累不倒的”
    地震后,天池乡是我市唯一一个整体异地安置的镇乡,在“山上发展生产,山下宜居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天池乡的群众安居乐业,慢慢习惯了山下安全稳定的生活,但山上的产业恢复和发展却举步不前,这始终是乡党委、政府和所有群众的牵挂。去年,已经57岁的刘维海在了解到群众迫切想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愿望后自告奋勇,“我当过副乡长、人大专职副主席,还当过农技员,对田间地头的事情熟。”
    “都是要退休的人了,何必去吃那个苦呢?”“每天上山下山,交通不便路不好走,生活不方便。”在听说刘维海要驻守山上的事情后,同事、朋友、家人都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刘维海却说,“群众舍不得山上的产业,我也舍不得,做点实事是累不倒的。”2013年3月,他带着几件简单的衣服就上了山。栽经果林、种魔芋、帮村民卖笋子,一干就是一年多。
    大天池村村民苏万武在震前种了三亩多猕猴桃,挂果后自己吃一些卖一些,虽然味道不错但卖相不好产量不高,一年收入仅一两千元。他告诉记者,刘大爷上山后不久便找到他,耐心地给他讲技术,并带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棚架、搭架、拉线。在刘大爷的悉心指导下,今年他们家的猕猴桃花量大,坐果率高,现在就盼着有个好收成。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刘维海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带领群众成立了建池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正是笋用竹销售的时期,高秀英大娘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早上四五点钟就上山掰笋子,然后自己背下山摆摊贩卖,一天下来又累又赚不到钱。现在大家掰的笋子按保护价卖给刘大爷,再由合作社统一加工,卖到绵竹的各大超市,他们既省了事,又有了收入保障。
    “只要群众需要,就坚持下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恢复和发展天池乡农业林业产业的这列火车上,因为有了刘维海的坚持和付出,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了,天池大山上的产业也慢慢恢复起来并走上了正轨。刘大爷说:“这一年下来,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苦点累点无所谓,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坚持下去。”
    “刘大爷不怕累,刘大爷舍得累。”在大天池村,只要一说起刘维海,群众都这样说。在山上的日子里,刘维海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牵线搭桥,引进了东林种植合作社;他带领群众清河塘、修沟渠建围湖路;为了群众能随时找到他,他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吃干菜,泡方便面,每天起早摸黑……
    刘维海说,在山上的这一年多,每一天都充实无比,每一天都幸福无比,因为在忙碌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群众对他的需要,他愿意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