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民间艺人何成正“评书”传奇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4-17    

  一人一台戏 唯有说书人
  ——绵竹民间艺人何成正“评书”传奇


  一桌一椅,一茶一扇,一袭长衫,一方醒木。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怒目圆睁,时而嬉皮笑脸……这就是评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评书以它强大的能量和神奇的气场征服着广大听众,在大街小巷,茶楼酒肆风靡一时。

  在我市,也有一位曾经活跃在评书界的艺人,在评书最受欢迎的时候,他的演出可谓是万人空巷,他就是何成正——中国著名评书艺术泰斗徐勍的爱徒,著名巴蜀笑星李伯清的师兄,第十三届中国群星奖得主。日前,记者见到了这位优秀的评书艺人,听他讲述了他和评书的故事。

  >>天赋初现

  1944年9月,何成正出生在我市农村。从小,他就爱说爱笑,口齿伶俐,语言天赋超群。7岁那年,他在清道政府的文艺汇演上登台演出歌剧,初中时,他自创自演的歌剧《守庄稼》在1959年全绵竹的国庆文艺汇演上拿到了一等奖,当时他的录音在整个绵竹地区滚动播放,红极一时。

  出于对语言类节目的天赋和爱好,何成正梦想着能够进入戏剧学院继续深造。但由于班主任老师不同意,何成正最终没能如愿。初中毕业之后,他学过理发和木匠,做过会计,之后又辗转到江油工作,直到1974年加入绵竹文宣队。

  然而,即使在加入到绵竹文宣队之后,何成正的语言表演也只包括相声、方言诗朗诵、金钱板和谐剧,并没有他最在行的评书。原来,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绵竹最火热的语言类节目是金钱板、谐剧等,何成正虽然对评书有所耳闻,但他并没有很大的兴趣。直到1976年,绵竹文宣队到重庆沙坪坝巡演,他终于见识到了中国评书界的大师——徐勍。

  >>拜得名师

  何成正在沙坪坝巡演期间,徐勍也在家乡进行评书演出。当所有观众都在争相赶往徐勍的演出场地时候,何成正出于好奇,也加入到了观众队伍,而那一场演出,让他毕生难忘。“老师(徐勍)当时讲了一个三国的小段子,现场观看的观众就超过千人,我站在门外也能清晰地听到他每一个音,每一个字。”何成正回忆,当时徐勍的表演相当震撼,时而威武,时而奸诈,让人听得如临其境,深深地吸引了他。

  回去之后,他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评书还有这般魅力。从那之后,每有徐勍的演出,何成正都要去看,每看一次,他都感觉受到了一场洗礼。在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拜徐勍为师的念头。一天,在徐勍演出结束后,何成正找到了徐勍,向他提出了拜师的愿望。然而,徐勍当时就拒绝了他。“老师拒绝我的理由,一是绵竹和重庆距离太远,不便于教导;二是我年龄偏大,并不适合转型学评书。”何成正说,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恳求,最终徐勍答应他,在观看一次他的演出之后决定是否收他为徒。

  “老师提出看我的演出,是想看我的水平和人品。而我也没辜负他的期望,也顺利拜到了他的名下。”何成正说,由于绵竹文宣队在重庆巡演时间不长,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向徐勍学习评书,在此期间,徐勍手把手的传授了他每一个评书的细节,让他受益匪浅。而天资聪颖的何成正也极快地掌握了评书的精髓,登上了台面。

  >>一鸣惊人

  回到绵竹后,在文宣队的一次表演中,何成正在绵竹大剧场第一次以评书表演者的身份登台亮相。当时他的一段《追车》让在场观众耳目一新,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何评书”的名号从此在绵竹亮响。

  在文艺队的几年期间,何成正的评书表演大大小小几百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在绵阳地区的文艺汇演上,他自创的《包文正智审乌盆》获得了一等奖。每逢文艺队放假的时候,他都前往重庆,在徐勍那继续学习,充实自己。1981年,绵竹文宣队撤销,何成正在北门花桥开了一个茶馆,将评书摆在了巷子里,极大地满足了评书爱好者的需求。

  在这一生中,何成正在评书表演上获得了大大小小27个奖项。其中,最拿得出手的是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他自创的评书小段《老先生》,荣获了中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采访中,何成正向记者表演了一段《老先生》,虽年过70,何老仍然中气十足,表演得惟妙惟肖。如今,何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坚持评书表演,每逢文化馆“三下乡”活动,何老都会尽量参加。“评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养成了乐观向上的态度,有了一个健康的好身体。”何老说,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评书,了解评书,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