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吟唱山歌的老人——孟开金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4-01-10    



  在大山深处的清平镇,有一位痴迷清平山歌近乎疯狂的老人。从1962年开始,他传唱山歌、创作山歌,他用50余年的时间来诠释他和清平山歌的不解之缘;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清平山歌和传说的收集,达到了几十万字;他创办了清平九顶山羌汉山歌队,成功将清平山歌申请列为德阳市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他就是孟开金,一个朴实执着的羌族后裔。

  ■传唱山歌:风靡一时成佳话

  “哎嗨哎嗨哎嗨哎儿,哎嗨哎儿,太阳呀出来哟,照白的哟岩哎儿,照白哟岩哟,照得那白岩哟花哟开哟,那白花就是呀就是哟鸽子哟花儿,鸽子哟花儿,那红花就是羊角的花哟,鸽子的花来哟羊角的花哟爱哟,爱阿妹哟好人哟才哟……”这首羌汉山歌名叫《太阳出来照白岩》,源于清平镇的银杏沟。清平的山歌直白奔放,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风味。旧社会的清平,村民们在劳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歌声在山间对唱。

  1945年2月,在山歌悠扬的清平镇盐井村一普通农家,孟开金出生了。“小的时候听长辈们对唱山歌,就跟着吼。逢年过节,吼山歌,跳羌舞成了山里唯一的娱乐方式。”孟大爷说,从小他就喜欢山歌,记得念小学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孟开金写了篇山歌,得了99分。然后老师就让他教班上的同学唱这首歌,最后这首歌风靡了整个学校。到了1962年,孟开金在当时的全县会计员培训会议文艺晚会上,一人反串男女角色演唱了一首山歌,得到了参会600多人的热烈欢迎,还有人提出要向他学习山歌,从此,他更是疯狂的爱上了唱山歌。然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平山歌被批判为封资修和“四旧”黄色歌的产物,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文化馆音协下发文件普查山歌,孟开金又重拾对山歌的信心。他向上级推荐的山歌有25首进入了《绵竹县民歌选集》,15首进入了绵阳地区《民歌集成》,其中6首进入了四川省民歌集。当时,清平乡的年轻人在团支部的组织下学山歌、唱山歌,很是疯狂了一段时间。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电视机、收音机进入了普通百姓家,港台风、流行歌让年轻人十分痴迷,孟开金和他的山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没人再听他唱山歌了。

  ■收集山歌:十年如一日拯救民俗文化

  随着流行歌曲风靡大江南北和老一辈的渐隐渐退,到了9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清平几乎没人再会唱山歌。孟开金从盐井村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后,他清晰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年轻人跟着唱山歌,那清平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尴尬。

  于是,孟开金开始收集整理山歌。1995年,孟开金遇到了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张杨惠。张杨惠爱唱爱跳,年轻时就是村里的文艺骨干,虽然对山歌情有独钟却不会唱。在孟开金的悉心教导下,张杨惠开始练起了山歌,还越唱越好。有了张杨惠这个得力帮手,孟开金信心大增,他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找当地的老年人收集原生态的清平山歌。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孟开金共收集整理山歌500多首,为羌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03年,他还整理出版了《清平山韵》,书中收录了经典山歌46首。2006年,在清平党委政府和清平本土企业的支持下,九顶羌汉山歌队成立,通过一系列努力,九顶山羌汉山歌还被列入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队成立后,孟开金任顾问,张杨惠任队长,他们带着近20人的队伍先后应邀参加江苏海门山歌节,陕西西安原生民歌节等地演出,将清平的山歌传唱到各地。

  ■感恩山歌:传达政策凝聚人心

  从“5·12”特大地震到“8·13”特大泥石流到“7·9”特大洪灾,清平的老百姓一次次遭遇自然灾害的摧残,也一次次得到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个时候,孟开金带领着他的山歌队站了出来,他们创作了30余首感恩山歌,向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解放军等表达感恩的同时,鼓励家乡人民忍住悲痛,擦干眼泪重建家园。在此期间,九顶山羌汉山歌队演出百余场,感恩的歌声无数次在当地唱响,为清平的村民带来了希望和鼓励。

  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孟开金又创作了关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山歌,让民俗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孟开金又将会议里鼓舞人心的政策写进歌词,连夜创作了《欢唱十八届三中全会》,并迅速组织队员们在乡间里传唱,央视《新闻联播》还专门对此作了报道。

  2012年年初,在清平政府的支持下,规模更大的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成立了,主力队员大都来自原来的羌汉山歌队,人数从原来的十多人扩展到了上百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唱山歌的行列,让孟开金看到了希望。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清平山歌的行列,让先辈们留下的这一文化精髓永远传承下去。”新的一年到来,年近70的孟大爷许下了他坚守了几十年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