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家访路上延伸
作者:谭明剑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12-10    


  “陈老师,到我家里来坐一坐,麻烦给我说说我儿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老王啊,今天就是又到你这来,你儿子在学校表现挺好的……”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身简单的行头,在大山深处的清平镇,几乎每个傍晚,一有空暇的陈军老师都会在学生放学之后来到孩子们的家中进行家访。
  陈老师是清平学校5年级的班主任,是一名数学教师。1998年调任到清平学校之后,他在山上一呆就是15年,今年34岁的他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在这15年的时间里,他做过的家访多达2300余次,走过的山路长达6000余公里。他的脚印踏遍了大山深处,而陈老师也用“家访”这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陈老师的班上有位叫王傲的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途辍学。陈老师来到王傲的家中,通过家访了解到王傲的家庭条件不好,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婆婆爷爷生活,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回家。之后,陈老师反复多次来到王傲家,跟他谈心,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的重要性,并发动周边爱心人士帮助王傲渡过难关,最终王傲重返学校学习。
  “并不是孩子表现差,就是坏学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差是有原因的,那是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陈老师说,在他的教学生涯里,有一个孩子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是地震之后陈老师接手的一个班,班上有一个学生叫杨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这孩子不爱学习,在学校表现不好。陈老师接手以后,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的父母天天在外奔波,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很少,长期缺乏关爱让他变得有些调皮。于是,陈老师每天在课余时间就会主动找到杨川,问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寻找机会和孩子的父母沟通。由于杨川的父母白天在外,只有晚上在家,所以每次到杨川家进行家访都是在夜间,夜间的山路非常难行,但陈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少去过一次。
  因为陈老师对杨川的悉心关爱,这个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地不调皮了,慢慢地变得爱学习了,这让陈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而最让陈老师意外的是,2009年他生日那天,杨川不知从哪里了解到了他的生日,给他送来了鲜花和生日蛋糕,在杨川的组织下,班上的孩子还偷偷地策划了一场生日主题班会。一束鲜花、一个蛋糕、一支钢笔、一场生日宴会……陈老师度过了一个难忘又感动的生日。如今,杨川已经在绵竹实验中学就读初中,学习和品行都非常优秀。
  “家访是最有效的教育活动,因为老师能与家长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事宜,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陈老师说,当今,家访活动已从学校教育活动中淡出,因为它需要用心、用时进行。有人问他,你在大山里开展家访,不仅行走困难,还有危险,还要付出那么多时间,值得吗?陈老师回答,“家访是师与生的互动,只有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才能学会感恩父母、老师和这个社会,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再苦再累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