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彭英山,今年已经88岁高龄。他是我市参加过辽沈战役的一位革命战士。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那是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战役。那段让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战争岁月对彭英山老人而言更是记忆犹新。
65年后的2013年9月12日,本刊记者走近彭英山,聆听感受了老人平淡而传奇的一生。
彭英山:一个老人的本色记忆

88岁高龄,虽然耳朵有些背,但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在原绵竹市农机局的一个小巷子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名叫彭英山的老人。得知我们要去采访,老人表现得特别的严肃与庄重,他特地让老伴杨建花将自己多年荣获的军功章佩戴在了胸前,端坐在椅子上,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特有风范。
▲血火洗礼的战斗岁月
1943年,年仅18岁的彭英山从老家山东省荣城县入伍,在战斗英雄江雪山所在营当战士。从1943年入伍,到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彭英山先后历任战士、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所经历过的大小战斗不计胜数。
在彭英山的记忆中,最让他骄傲的是在入伍三年后,自己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前身)参与的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第52军第25师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彭英山说,在那场战斗中,自己是连队的机枪手,担负的战斗任务非常艰巨。在自己的阵地上,他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自己的战友在自己的身边倒下,但是,他来不及悲伤,当时自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赢得这场战斗,向死难的战友报仇。在那场战役中,彭英山也因此负了伤。他风趣地说,自己命大,老天舍不得收自己。只是受了一些轻伤的他,在后方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便又重返战斗前线了。
在彭英山的记忆中,参加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则更是他一生记忆深刻的事。彭英山说,塔山阻击战就是自己的老营长,当时已经升任团长的江雪山率队担负的阻击任务。为了阻止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担负阻击任务的江雪山团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但是,为了保障主力部队攻打锦州的胜利,全团官兵都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与敌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为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赢得了时间。
从1943年入伍到1953年,彭英山不仅参加了新开岭、塔山阻击战等著名战役,而且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广东剿匪等无数次的大小战斗。这些,都是他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1948年2、3月间,在南下之前,彭英山所在的部队接受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检阅。当远远地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受阅部队挥手时,彭英山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一刻,也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激情燃烧的建设日子
1958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一个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彭英山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绵阳729厂进行建厂前的筹备工作。这是一家兵工企业,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彭英山便被组织上安排到重庆学习,但是729厂最终没有能够建成。于是,彭英山被分配到了绵竹工作。从此,他在绵竹一呆就是50多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绵竹这片土地。
来到绵竹后,彭英山被安排到绵竹东北榨油厂工作,担任厂党支部副书记。当时国家经济非常困难,食用油是非常紧俏的物资,一般家庭一年也很难吃到一斤油。能够在榨油厂工作那是相当荣耀的事。
1959年,绵竹县联合厂成立,将原木器厂、榨油厂、电厂、铁器厂整合为一家企业,彭英山在县联合厂担任股长。但是,好景不长,县联合厂很快倒闭了。于是,彭英山被分配到了绵竹县同协食盐厂担任厂长兼厂党支部书记。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企业只有生产指标没有经营指标。在彭英山的带领下,全厂干部职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口号的感召下,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1978年,“十年文革”已经结束,但中国经济依然还处于停顿与徘徊期,由于其长期在农机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经组织安排,彭英山被任命为绵竹县农机校校长,直到1981年在这一岗位上退休,为绵竹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彭英山共育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晚年生活非常幸福。退休后,彭英山最爱看的电影和电视仍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因为,那段战争岁月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经常对老伴杨建花说,现在的电影电视拍得太假了,打仗哪里是那样的事。然后,他就会给老伴慢慢地讲(仗应该是如何打的),沉浸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
从1955年结婚到现在,彭英山和妻子杨建花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年头。
1953年,妙龄如花的杨建花在彭英山姐姐的介绍下与彭英山相识。当时,两家人虽然相隔不远,只有几里的路程,但是,自从他们俩确定恋爱关系后,杨建花就再也没见过彭英山。因为,当时彭英山正在广东剿匪,没有时间回来看她,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每月不间断地写信,互诉相思。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杨建花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年后,彭英山将杨建花接到了部队,将其安置在了部队的家属区。同年10月1日,他们在部队举行了婚礼。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婚礼非常的简单,就是部队首长和战友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饭,一起热闹热闹。
1958年,彭英山从部队转业,杨建花跟随着丈夫来到绵竹安了家。初到绵竹的时候,因为陌生的环境和对家乡的思念,杨建花倍感孤独,彭英山也经常遇到工作上的不顺。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两人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1997年,已经71岁高龄的彭英山突发脑溢血,导致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0余年如一日,老伴杨建花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精心照料。为了防止因为下身瘫痪腿部肌肉的萎缩,杨建花每天都要坚持为丈夫按摩2个多小时;为了缓解丈夫精神上的压力,她一有时间就陪着丈夫聊天解闷,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杨建花推着轮椅,带着丈夫到院子里晒太阳,在冬天里,她就想方设法升高室内的温度,防止丈夫感冒病情加重。
50多年过去了,看着陪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老伴杨建花,彭英山满脸的幸福。他说,“在自己的心中,老伴永远是最美的”。听到彭英山说的这些话,杨建花流泪了。
88年,彭英山老人用生命的长度,累积了自己人生的厚度,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了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为了绵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向这样的老人致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