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护航 温暖回家路
作者:何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8-27    

  爱心护航 温暖回家路
  ——我市十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705人次


  本刊消息  8月20日,罗宗朴走进市精神病医院,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失散十年的父亲罗国亮。十年后的首次相见,让父子俩激动万分。父亲罗国亮紧紧攥着儿子的手不肯放松,儿子罗宗朴更是激动地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连声道谢。而这一切,还得从今年春节说起。
  今年1月18日,市救助站在开展冬季街头救助活动时,在路边一废弃房屋内发现了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大爷。由于老大爷言语混乱,工作人员随即将其送往市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为了让其尽快回归家庭,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医院与老人沟通。8月13日,老人在与工作人员聊天时,无意中说出了“罗国政”、“绵阳司马镇”、“邓汉友”等信息,这让工作人员十分激动。“信息一经核实,就有机会联系上他的亲人,老人就能回家了。”8月14日,在绵阳市游仙区救助站的协助下,我市救助站成功与老人的儿子罗宗朴取得联系;8月23日,在与罗宗朴商议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罗国亮回到了其射洪县老家。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市救助管理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用真情温暖每个流浪人员、用爱心浇筑救助管理之路已成为我市救助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理念。市救助站站长卢尚武告诉记者,在救助站里,接收得最多的就是残障人员,这些人员来时蓬头垢面,有的神智不清,有的无法言语,更有的大吵大闹,摔碗筷、踢门窗等,救助站在想方设法帮助其寻亲的同时,更是耐心地给他们洗澡、理发,为他们提供热饭菜和舒适的环境,陪他们散步聊天,用爱心和责任,诠释着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救助服务理念。
  十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成功建立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社会救助管理网络,从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入站登记、食宿安排、查找信息到医疗救治、安全返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制度、专门的人员和相应的职责规定,并通过“寒冬送暖”、“夏季送清凉”、“接送流浪孩子回家”等专项救助活动,帮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尽快返乡,为不愿接受入站救助者提供食品、衣服、棉被等生活必需用品,以确保全市街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就近、快速救助。同时加大救助法规宣传力度,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设置救助服务引导牌,成立救助劝导小分队,并通过开展街头宣传、发放宣传手册、举行市民开放日等方式,增强市民对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12年5月29日,在外走失一年的精神病老太段玉群被市救助站送回了家;2012年7月2日,流浪半年的汪晞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一起回到了成都市新都区新都镇五里村家中;今年2月23日晚,葛国亮从河南安阳驱车15小时赶到绵竹,终于见到了离家已3天的16岁儿子小振(化名)激动万分……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70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70人次,护送返乡41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