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田畴生机浓
作者:张红     来源:     日期:2013-08-16    
  绿野田畴生机浓
  ——我市连续23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侧记


  富有川西特色的民居、一条条笔直的乡村公路、稻香四溢的农田,还有花卉、果树……绵竹年画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神奇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住在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说,以前做梦都不会想到农村会变成旅游景区,乡村田园风光会是如此让人陶醉。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普通又偏僻的农村院落,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如今这里风景如画,一望无垠的标准农田,稻香、花香、果香,风景如画,吸引了多方投资到这里发展乡村旅游和年画文化产业。
  年画村只是我市23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个缩影。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绵竹大地,一方方连绵的田,一排排笔直的树,一道道纵横的渠,一条条平坦的路,感受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我市农村大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综合开发 农村大变样
  1988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我市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通过积极争取,于1989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到目前已经连续实施了23年。23年来,针对我市坝区是粮油主产区这一特点和人增地减这一突出矛盾,自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来,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便把坝区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目标,对开发的区域、规模、内容进行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工程、生物、科技、农业、林业等综合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钉螺、能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23年的连续实施,为进一步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广济镇是我市的一个农业大镇,蔬菜种植远近闻名。为进一步支持该镇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投资850余万元在该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惠及中新村、卧云村和新和村。蔬菜种植大户李永义就真切地感受到了项目实施带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要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还要改造沟渠和机耕作业道路等,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蔬菜种植大户的信心。
  据了解,仅广济镇该项目的实施就将惠及1万余名群众。23年来,我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计投入12027.1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6.22万亩(工程量折合),完成衬砌渠1500公里,建成机耕、村道360公里。新增排涝面积3.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3万亩,新增灌面2.0万亩,改善灌面33万亩。通过建设,项目区基本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
  盛夏的绵竹,稻香四溢,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丰收在望的美景。家住兴隆镇广灵村的李华告诉记者,这几天天气正好,对于水稻抽穗扬花很有益处,他已经感觉到今年丰收在望了。
  今年48岁的李华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每年的七八月份,家里粮食就青黄不接,而自从自己结婚以来,水稻连年丰收,亩产量从以前的几百斤提高到现在的一千多斤,国家的收购价格也一直在涨,还有粮食直补款,作为农民不仅吃得饱了,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觉得生活挺幸福的。
  23年来,我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区共累计新增主要农产品粮食4320万公斤,油料201.6万公斤。通过项目的实施,2011年我市粮食总产量29092.3万公斤,比2010年总产量27933.9万公斤增长了4.1%,2012年粮食总产达29613.9万公斤,在2011年基础上增长了1.8%,粮食最高亩产达到719.3公斤。粮食总产量的连年增收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项目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3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共累计建设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0万人次。通过推行规范化栽培、立体种植、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水稻旱育抛秧、病虫统防统治、无草害工程等新农业技术,极大提高了土壤肥力,避免了土壤板结退化,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7月,市农发办组织编制完成了《2013年-202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必将为我市后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指明方向。(图片系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