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出感情 “包”出和谐 “帮”出成效
作者:王虹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7-26
“挂”出感情 “包”出和谐 “帮”出成效
——我市开展“挂包帮”活动纪实 走进汉旺镇青龙村,这里绿树鲜花环绕,林下资源种植健康发展,核桃基地、磨芋基地和食竹笋基地初见规模,老百姓年收入较以往增加8000元至3万元。而这一切,浓缩了市商务局的心血和“挂包帮”工作的成果。这也是我市开展“挂包帮”活动真帮实扶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我市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深入开展“挂包帮”主题活动,创新开展“领导下基层、部门结对子、干部一帮一”活动,不断深化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按照“下基层、摸实情;办事情、解民忧;转作风、增感情;强组织、激活力”的要求,进一步拓展结对范围、进一步深化帮扶形式、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干群共谋发展的动人画卷在绵竹大地上徐徐展开。 统筹有序,全部覆盖重均衡 “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到我家来慰问。”土门镇三合村老共产党员刘光福至今很激动。春节前,家里来了一群来自市委宣传部的“亲戚”看望慰问他,还为他送去了新春的问候和祝福。 活动中,我市建立了“横到底,纵到边”,市、镇、村、组四级联动的帮扶责任体系。三年来,1位省领导、3位德阳市领导一直挂点绵竹,并分别联系一个村;我市全体市领导分别挂点一个镇、联系一个村,帮扶1至2户贫困户;省、德、绵三级共108个部门、209名挂职干部,全情投入到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并按照这种模式,对全市村(社区)实现联系基层全覆盖。同时,按照“属地主责、镇村主抓、整合力量、一人多岗”的原则,由镇乡会同市级联系部门建立干部“一帮一”制度,对全市梳理出的1379户特殊困难家庭,由1379名干部进行“一对一”定向联系帮扶,基层群众服务工作网络建设进一步得到健全。 推进有力,真情帮扶重实效 “挂包帮活动要坚持以做好规划为基础,以促进发展为重点,以造血增智为方向。”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挂包帮”活动的工作理念。 三年来,我市市级领导研究“挂包帮”工作163次,部门主要领导到村调研524次,了解到基层反映的实情2379条,提出合理化建议1134条。活动中,挂点领导坚持带头深入联系点帮助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统筹指导相关部门做好帮扶工作;包村部门和挂职干部围绕帮扶规划,整合资源、落实资金、推进项目,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管理有方,健康快速重长远 “认识上高度,管理上水平,活动才能上台阶。”市委组织部就“挂包帮”工作提出了长效机制。 据统计,通过活动的开展,三年来帮助失地农民和困难群众就业162人,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3318户,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2.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1030人,各类捐赠物资折合203.599万元,将群众所困、所难有效解决;我市各部门举办农业方面相关培训班94期,培训人数18573人次,组织外出学习考察113次,培训村组干部5215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1785人次。培育生猪、牛羊、獭兔、蛋鸭、茶花鸡、水产等规模养殖户1110户。活动开展以来,共实施产业项目414个,投入资金34980.59万元,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新修、改造、硬化公路248.456公里,兴建供水工程194处,新建、整治沟渠252.376公里,新建、改造桥梁53座,新建垃圾处理池917个,新建沼气池1784个,改水改厕2470个,新建卫生井273口,解决饮水困难人口8981人,新建、改建村民聚居点376个,新建、改建农房5887间,建筑面积达到3.283万平方米等,一系列措施和有力帮扶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强化。我市从各部门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下派充实到镇、村两委班子。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晋位升级”阶段,有力助推实现一类党组织提升率达10%,二类党组织升级率达15%以上,三类党组织转化率达90%以上,同时还协助村级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场所,捐赠设施设备,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室52个,新建农民书屋49个,新建、改建村广播站30个,新建村级健身场所63个等,极大方便了村级党组织各项党内活动的开展。 群众冷暖挂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到产业培育、改房造屋、修路通水,小到买粮送油、捐衣赠被……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情真意实。我市通过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真帮实扶,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得到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