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将番茄装框销往成都
初夏,广袤的田野里,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广济镇中新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技人员、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们正在商议水稻丰收后下半年种植什么菜。“7、8月份就要育苗,种植计划要提前谋划。”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刘旭开门见山地指出。
>>田间地头的“大讨论”
由于种植和销售信息不对称,每年的蔬菜市场行情都会影响下一年度的种植,很容易出现“大小年”。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如何规避因为种植面积过大带来的烂市现象?有效降低今年秋种的种植风险,广济镇政府决定把“会议室”搬到户外,把“课堂”开在田野里。6月26日,广济镇组织该镇6个农业村村支书和村主任、9户种植大户一行30余人在田间地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讨论,同时请来市农业局、广济镇农业中心的农技人员现场支招。
“7月份,我们将商议2014年小春种植布局,适当减少小麦、油菜的种植,合理布局菜稻规模化种植的面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增收,还能缓解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农业用水紧张等问题。”中新村村支部书记江怀友表示。现场的种植大户们也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起市场行情,并就自身的种植计划向现场的农技人员征求意见。选好品种、留好育苗基地、根据地理气候提前谋划种植种类、合理布局……镇农业中心为大户们提出了一条条建议。
>>“科技讲堂”搬到了种植基地
在种植户罗发容的辣椒基地,广济镇农业中心农技人员一边查看田间管理,一边给种植户讲解病虫害防治的要点。从农资、品种咨询服务到田间管理再到销售服务,市农业局、广济镇农业中心将农业科技知识的讲堂搬到了种植基地。秋种怎么种?如何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为业主提供科学合理的种植意见和建议?各村怎样科学布局规模化种植基地?农技人员娓娓道来,参观人员边看边学。
对于这种接地气的“农业科技讲堂”,种植大户张付金感慨颇深。3年前,他从彭州来到中新村承包土地种植蔬菜,由于对当地气候规律把握不准,张付金率性而为的第一笔投资栽了个大跟头。“当年是农技站的鼓励和悉心指导才让我坚持了下来。现在,通过镇政府牵线,我们种植大户间加强了交流沟通,农技专家也时常到我们的蔬菜大棚现场指导,对我的帮助很大。”张付金告诉记者,走精加工路子,自己的高山娃娃菜备受成都的宾馆、酒店青睐。
>>从土地里挖效益 向“乡土中国梦”迈进
从徐甲贵的西瓜大棚到马世彬的番茄基地,一路参观下来,广济镇6个农业村村干部真切感受到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带来的成效。在马世彬面积30余亩地的番茄基地旁,工人们正在将采摘的番茄装框,满满一车番茄将拉往成都白家、洪河等地销售。广济镇企管办主任侯义生为马世彬算了一笔账,按照亩产2万斤、每斤1.5元的售价来算,他的每亩番茄一季的销售额将达3万元。
“我们村没有企业,一不沿河,二不靠山,只有在土地上打主意、做文章,才能增收。”中新村村主任李永义介绍到。地震后村民资金紧张,增收致富愿望强烈,如何结合本村实际、向有限的土地挖效益?近两三年,村两委多次组织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并从彭州引进种植大户在本村带头种植蔬菜,渐成规模的蔬菜种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12年全村在30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务工的农户仅劳务工资就达913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收益,村民每亩地收入达到3000余元,人平增收2000余元,农民对土地越来越有信心。
以中新村蔬菜规模种植为代表,在全镇大力推广的粮经复合模式实实在在承载起广济人“增收致富”的“乡土中国梦”。如今的广济镇,“一村、一品、一特色”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蒜为主打,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黄背木耳、叶烟、药材种植等特色经济作物齐头并进的格局,有效推动了当地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