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三种模式”助农民致富增收
作者:贺进飞 唐丹/文 王义超/摄
来源:
日期:2013-06-24
本刊消息 我市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落实履行农民增收责任制,制定《绵竹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通过精准的功能定位和因地制宜的布局优化,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全域发展,积极探索“在平坝地区发展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山区镇乡发展林经复合种养模式、沿山镇乡发展旅经复合模式”三种模式,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半年来,“三种模式”的探索实践成效显著。 “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通过‘三种模式’的实施推广,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实现人均年收入11530元的目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在绵竹市委工作暨农业农村工作会上讲道。 【关键词】粮经复合模式 >>增加土地产出效益 如果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那么“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则是绵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 2012年12月,“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在全省全面启动,绵竹立即行动起来,什地镇率先试点,绵远、富新、新市、广济……一个个镇乡相继推广,既稳粮,又增收,让绵竹农民看到了土地上的“新希望”。2013年,绵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粮经复合型产业模式,通过“1+N”模式,提升田地产量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今年,绵竹将沿成绵高速复线建成6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建成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基地6个、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片10个,推行粮经复合种植面积10万亩。 “一块地一年能收多茬,真是个增收的好办法。今年蔬菜行情好,如今已经卖了两茬,纯收入上万元,不仅解决了原来地块的重茬减产问题,一年下来,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绵远镇吉兆村三组种植户赖友龙算着“菜稻轮作”的增收账。“等这批菜全部收了之后,就要开始种水稻了,水稻收了之后再接着种秋洋芋、大葱、四季豆、莲花白等。这样的种植方法与单纯种植粮食比起来,每年要多收入2万元以上。”赖友龙说,他的这种轮作种植模式正是“菜-稻-菜”粮经复合模式。 如今,绵竹各镇乡科学规划探索出各自的发展模式,除“菜-稻-菜”粮经复合模式外,还因地制宜打造出了“药-稻-菜”、“麦冬-药-玉米-菜”、“菜-稻-菸”等复合模式,能够实现人均增收500元,越来越多农户“千斤粮万元钱”的梦想走进现实。 【关键词】 林经复合模式 >>念好“山字经” 发好“产业财” “绵竹有40万亩可利用开发的林地资源,拥有天然的生态优势,我们要念‘山’字经,做‘林’文章,发‘产业’财。”5月17日,陈彬在2013年林经复合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讲道。 金花镇云盖村枣林间种蔬菜基地是绵竹开展林经复合模式的“成功样本”。“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云盖合作社采用林经复合生产模式,从去年秋季开始在枣林下面种植小白菜,小白菜收后种早黄豆,6月份再种穿心红萝卜,仅种三季蔬菜,亩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冬枣投产后,每亩地的收入还可大幅度增加。”沿着金(花)广(济)路前行,金花镇云盖村党支部书记吕剑告诉记者,要大力推广林经复合模式,发展好林经产业,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据了解,金花镇云盖村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豆角-萝卜-小白菜、芥菜-菜苔林下种植链条。吕剑说,“这样既可以解决冬枣林的维护费用的来源,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老百姓干得也开心。”与此同时,林间养殖产业也蓬勃发展。路边山坡上,一群群在山上林间觅食的土鸡格外引人注目。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已经建立了三个养殖场,养殖规模达到上万只,村民每年靠养鸡增收就可以达到千元以上。 作为绵竹一项重点惠民工程,发展林经复合产业正在扎实推进。现有的示范基地也在不断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参与到林经复合产业发展中来,通过三至五年时间绵竹从林业资源大县华丽转身为林业经济强县的美好愿景指日可待。 【关键词】 旅游经济模式 >>酒乡画城·山水绵竹 两化互动、产村相融、美丽乡村、现代田园。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绵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绵竹着力打造“酒乡画城·山水绵竹”特色旅游品牌,以绵竹年画村、九龙山——麓棠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发挥好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市品牌影响力,以产业促新村,以新村带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已然成型。 “我们要发展四季花海,与绵竹年画结合,打造‘香画’特色旅游产品,今年6月,860亩向日葵和700亩薰衣草便可观赏到,这将是绵竹又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相信一定会吸引不少游客。”谈到在2013年如何贯彻好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绵竹年画村党支部书记徐世鹏兴奋地对记者说。 去年年画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后,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近1000亩种植向日葵,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尝到甜头的农户今年将把观光花卉的面积扩大到1560亩。本月,年画村的“四季花海”将迎来又一次观光旅游的高潮,而当地农户仅从基地挣得劳务工资就达30余万元。 【关键词】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农民赚钱更轻松 在遵道镇棚花村,村民唐世阳和一群邻居正忙着在猕猴桃地里为挂在枝头的猕猴桃包果。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粮食,不仅辛苦,收入也不高。现在把家里的几亩地包给了公司种猕猴桃,自己在公司干活,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准时收工回家后还能照顾家里,每个月工资准时发,一个月能挣1200多元钱,再加上其他的补助,算下来一年能收入两三万,比以前强多了。” 在棚花村像唐世阳这样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在公司干活的农户有几十户。她们口中提到的公司则是绵竹市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承包了600余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雇佣当地的农户开展日常田间管理等工作。平时在基地工作的当地农户有50至80名不等,在打工的同时,我们也为他们开展育苗、科学种植技术咨询和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该公司总经理刘拥军说。 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农超对接”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 发展路径已然成型,农民增收致富梦想照进现实。绵竹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全省川西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确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为共圆“全面小康梦”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