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富新镇广西村:蔬菜产业绿色种养循环发展促增收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10-17    
        
       
       深秋时节,在富新镇广西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忙着为白菜苗喷施沼液肥料、把白菜苗移栽到大田。记者看到,这些育苗田边有11个沼液储藏罐,通过田间管网将沼液输送到白菜田里。这是广西村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循环种养模式的一个镜头。 
 据介绍,该村有5000余亩农田,多年前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采用“菜-稻-菜”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全村土 地流转面积约3600亩,其中2000亩用于发展白菜、莴笋、土豆、青菜等蔬菜产业。 
 近年来,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广西村在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11个沼液储藏罐,试点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其核心是“养殖户+处理中心+种植基地沼液肥还田”。简单来说,就是该村将养殖环节产生的粪污进行集中处理。绵竹市思科明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沼气池将粪污发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通过预设的田间管网输送至蔬菜种植基地,替代部分化肥使用。 
 这是绵竹市首个粪污综合利用点,形成标准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000亩。建设田间沼液储存罐11个,铺设田间管网5000米。减少化肥用量360吨,每年节省120余万元。 这种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沼液肥的还田利用,能不断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合作社和农户也节约了肥料和人工成本。 然而,广西村蔬菜产业在发展中也曾遭遇滑铁卢。2025年3月,该村600亩白菜严重滞销,主要原因为种植面积扩大和市场行情不好。“近年来,广西村的蔬菜种植技术、管理模式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了,但市场行情的变化也使蔬菜产业发展在短期内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波动。”该村党委书记肖松林说。 这表明,即使产品品质优良,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预警机制,产业依然脆弱。白菜滞销也反映出当地缺乏有效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来消化过剩产量,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 
 为实现蔬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该村将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和 “订单式”销售。 由专业种植合作社等主体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未来,该村蔬菜发展将补齐产业链短板,延伸产业链,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如制作泡菜、脱水蔬菜等。这不仅能解决“卖难”问题,还能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收益翻倍。同时,强化科技与标准支撑,建立标准化技术方案,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打造让消费者信赖的绿色品牌。进一步构建更完整的农业生态闭环,将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部打通,实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记者观察:广西村白菜产业的起伏,揭示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可能的出路。 一、市场风险的预见与应对:丰收和滞销在一年内相继发生,说明仅靠“错峰”和品质,难以完全规避市场风险。需要建立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预警机制,并考虑发展 “订单农业” 以销定产。 二、产业链的延伸:目前该村农业产业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如果能发展产品深加工,不仅能消耗过剩产量,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品牌化建设:广西村的白菜品质虽然较好,但还尚未形成强大的消费地品牌。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和忠诚度的地域品牌,有助于在市场波动中稳住阵脚。 四、信息沟通与协同:同一时期有的农户蔬菜销售很好,而有的农户却出现滞销情况。这就需要加强种植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避免盲目扩种,同时可以探索 “抱团”对接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