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消雾散天更蓝
作者:贺进飞 宋兰 申梨/文 李旭华/图     来源:     日期:2013-05-17    
  烟消雾散天更蓝
  ——我市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红旗灭火队”成为靓丽风景线
  近日,拱星镇泉乐村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红旗灭火队”,在丰收的田间地头显得分外醒目,成了大春“双抢”时节绵竹大地上一道靓丽风景线。这支队伍是该镇泉乐村村民自发组建的秸秆禁烧宣传队,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担任正、副队长,充分发挥摩托车、自行车在田间地头行动便捷的优势,不留死角实现全域禁烧秸秆。
  “为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帮助村民们充分认识焚烧秸秆的危害以及变废为宝的好处,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下到田间进行宣讲,有时凌晨两三点依然驾车坚守一线巡逻。”拱星镇泉乐村村支书告诉记者。
  据悉,拱星镇为了确保实现“不见火光、不见黑斑、不见烟雾、禁烧全覆盖”的禁烧目标,创新工作办法,以村为单位组建了多支“红旗灭火队”,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秸秆禁烧巡查责任落实到每个队员头上,配合镇政府的宣传政策,对辖区内秸秆焚烧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强巡查、督促劝导。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队员们还与辖区内村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热心为村民讲解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处理秸秆。同时针对一些收获有困难的家庭,“红旗灭火队”还适时开展帮耕助耕活动。
  “通过近距离的宣传、耐心的技术指导以及热心的帮扶行动,拉近了我们党员干部和村民的距离,在队员们的模范带动下,村民们逐渐了解焚烧秸秆的害处。”拱星镇副镇长周小波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并主动回收自家的秸秆,很多村民通过“机械粉碎还田”这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处理废弃秸秆。
  ■多举措促进全域推进,疏堵结合
  泉乐村仅是绵竹禁烧工作的个案,在绵竹全市,禁烧秸秆工作正全面铺开……
  围绕“切实做好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工作,确保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33万亩,综合利用率达60%,基本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努力实现生态绵竹”的工作目标,我市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以疏为主、预防为主。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标语等,采取科技下乡、科技赶集、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焚烧秸秆危害、秸秆利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禁烧秸秆的自觉性。一方面,大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沃土还田覆盖栽培、田边地角堆沤和收集回收作生物质燃料等方式,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
  与此同时,我市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片,镇、村、组、户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的办法正在全面推行,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禁烧网络化格局已然成型。自5月2日起,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农工委以及农业、环保、公安、交通、水务、城管等部门组成四个联合督查组对辖区内18个镇乡全天24小时开展定时、不定时巡查。市环保局加大处罚力度;市公安局积极配合各镇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对阻挠干扰工作的及时制止;市交通运输局加大对公路沿线废弃物的清运工作;市水务局加大对沟渠抛弃秸秆行为的督查,确保全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圆满完成。
  如今,在绵竹大地,各镇村纷纷成立各具特色的“巡逻队”、“灭火队”,宣传车、标语、禁烧标牌、横幅、宣传资料随处可见;田间地头,老百姓们或将已收割的小麦秸秆堆积到田边,撒上腐秆灵进行堆沤,或利用机械粉碎秸秆还田,往年那种随处见火光、四处冒浓烟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碧水、农机轰鸣、和谐紧张的“双抢”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