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绵竹:全力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多点发力守护群众平安
作者:唐妮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22
从巡河员的脚步丈量到安置点的温情守护,再到水毁应急工程的加速修复……入汛以来,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统筹调度各方力量,打好防汛攻坚战,一系列扎实举措环环相扣,为全市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汛期安全屏障。 8月21日上午8点,在九龙镇清泉村新桥卡口,身穿红马甲的值守人员正在对来往车辆及附近村民进行防汛宣传,提醒他们切勿下河戏水、进山游玩。而在不远处的白水河沿岸,巡河人员仔细查看白水河的水位、水情变化,认真检查堤坝是否安全牢固,警示标语是否醒目规范,及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上午10点,在九龙镇原政府办公大楼集中安置点内,方便面、矿泉水、凉席、棉被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安置点里不仅物资充足,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消毒防疫和心理疏导,让大家在避险期间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清泉村九组村民谭绍英笑着说。 8月20日晚,我市山区和沿山区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当天下午5点,收到预警信息后,九龙镇迅速反应,组织镇村干部对受地灾威胁的207名村民进行及时转移,并对不便投亲靠友的村民进行集中安置。据清泉村党委书记张发安介绍,今年进入汛期以来,该村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13次,做到应转尽转。同时,建立人员登记制度,全力保障安置点物资供应、生活服务及安全管控等工作,让群众转得出安得下管得住。 记者了解到,进入汛期以来,我市严格遵循“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要求,针对388处山洪灾害危险区、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484处水库河道及水电站等关键区域,结合河(湖)长巡河制度和网格员制度,全时段落实巡查监管责任人,加强巡查值守和防范应对。进一步健全完善“市-镇-村-灾害点”四级信息传递链条,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喊醒”和跟踪反馈机制,形成有预警、有叫应、有行动、有反馈、有核实的工作闭环。以村委会、学校等为基础,设置山洪灾害转移安置点和地灾应急避险场所173处,科学划定应急避险路线,确保危险区域群众能够快速安全转移。 今年7月,我市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洪水冲毁了广济镇贺家堰上段、沙罐窑、双电杆3处堤防,损毁长度达900余米。堤防基础及面板结构受损,岸线遭受侵蚀,水势汹涌的石亭江威胁着一堤之隔的村落和农田。 堤防损毁后,广济镇党委政府立即上报绵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第一时间实施临时应急抢险处置工程。“我们沿水毁区域在河道中心开挖导流槽,同时采用铅丝笼、四面体、吨袋等护岸。经过10余天的奋战,3处堤防应急抢险处置工程全部完工。”据广济镇党委副书记江驰介绍,除了进行临时应急抢险处置外,广济镇还将在今年汛期结束后,启动永久性的修复工程,全面恢复堤坝防洪功能,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今年汛期我市已排查出水毁点位68处。其中,有9处进行了临时应急抢险恢复,其余点位均已采取人防+物防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赵航表示,在进行水毁抢修处置的同时,我市还组建了专业巡查队伍,重点针对堤防渗漏、河道淤塞等风险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实行“一隐患一档案”的闭环管理模式,做到即查即改,通过抢险施工与巡查防控协同推进,切实保障汛期行洪安全。 今年汛期,我市还首次启用了测雨雷达系统,可精准捕捉山区复杂地形中的每一场降水过程,使沱江上游山洪预警预见期由6小时提升至12小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雨到才预警”的被动局面,为群众转移、物资调度等争取黄金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