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富新镇:实施综合治理 唤醒“沉睡”的河滩地资源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8-15    

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今年以来,富新镇依托本地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创新探索“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综合治理模式,让沉睡的河滩地焕发出新活力。

走进通威智慧渔业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挖掘机正挥动“手臂”作业,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工人们忙而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工作。“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第一个循环水车间,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预计今年9月就可以建成投产。到年底,该车间将至少产出约4万斤的南美白对虾,以满足绵竹、德阳、成都等地的市场需求。”通威智慧渔业养殖基地项目负责人王阳说。

通威智慧渔业养殖基地项目位于富新镇吉兆村的一处河滩地,项目主要包括建设国际垂钓池、国际垂钓抛竿池、特色水上餐厅、亲子水上游玩区、产学研中心等休闲设施,高效模式养殖池、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等生产设施,以及沉淀池、净化池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鱼宴体验、研学科普、垂钓、嬉水等于一体的渔旅综合体。预计年产优质加州鲈、鳜鱼、花鲢、甲鱼等56万斤,工厂化育鳜鱼苗50万尾,实现年产值约5400万元。

盘活闲置河滩地,将“沉睡资源”变为发展活水。近年来,富新镇深入挖掘河滩地的潜在价值,创新探索“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综合治理模式,确定“一核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即以绵远河生态走廊为核心,围绕清狮村、吉兆村、上庵村打造“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带”,围绕绵远集镇社区打造“绵远河三产融合示范带”,划分智慧渔业养殖区、文旅休闲体验区、低空飞行营地区等,走出一条“荒滩变园区、资源变资产”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图为规划图

“绵远河流经富新镇境内约7公里,现有未开发利用河滩地3000余亩,这里水质优良、地势平坦,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长期以来,除了零星种植和季节性放牧外,大部分河滩地资源都处于沉睡状态。”富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勾军说,如今,该镇瞄准闲置河滩地蕴藏的巨大潜力,通过科学规划“一核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全面整合生态、产业与文旅资源,成功引进通威水产、山渔水产、远鑫农业等水产养殖公司,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盘活闲置河滩地1360余亩,预计带动群众过百人实现就业。

▲图为规划图

接下来,该镇将加快推进绵远河现代水产养殖园区项目建设,确保水产养殖项目投产竣工,用好专项债推进配套设施、景观设施建设,打造提升富新沿河特色产业带,推动“生态洼地”向“产业高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