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玉泉镇:水产生态养殖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作者:闫新宇 王虹/文 王平/图 责编:唐敏 编辑:罗凯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7-19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方向,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更深刻诠释了生态振兴与产业兴旺的融合路径。在此背景下,7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全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交流暨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活动,旨在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筑牢水产品质量安全防线。玉泉现代水产农业园区被选为唯一现场参观点位。 玉泉镇是“两山论”和“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者。该镇深挖天然生态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养殖业作为乡村振兴基石与农民幸福源泉,并沿着这条绿色之路蓬勃发展。大力推广设施渔业、大水面生态养殖等现代生态养殖技术,成功打造了涵盖海水养殖、高端观赏鱼培育和传统淡水养殖的三大基地体系,并获评绵竹市县级“现代水产农业园区”。 这一探索不仅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更实现了产业兴旺与农民增收,让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形成全省首个零污染海水模拟养殖基地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每天销售到成都的酒店及批发市场的销售量达500余斤。”玉泉镇中科水产养殖技术员许磊对记者说。在养殖虾车间一排排圆柱型的养殖高位池内,对虾在恒温池中跃动。 在每个面积35立方米的高位池里,养殖的对虾产量相当于室外露地一亩地池子的产量,养殖的高密度凡纳滨对虾,一般约在2个多月便可上市销售,一个池子年可养殖五六批次的凡纳滨对虾。 2024年4月,玉泉镇引入投资5亿元的凡纳滨对虾数字化养殖项目,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打造全省首个零污染海水模拟养殖基地,通过全球领先的养殖技术加持,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依托玉泉地下120米深富锶低氘水源,模拟自然海洋生态养殖环境,并实现水体全循环、零排放,养殖产品通过了“无抗”和“生食”认证,培育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凡纳滨对虾等绿色水产品。该项目成果2024年荣获农业部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领跑四川水产养殖业,充分体现了农业新质生产力。 “绵竹玉泉产的凡纳滨对虾特别干净,虾体晶莹剔透,长势好的虾体能达到40克一只。”许磊告诉记者,好水才能养出好虾,整个养殖过程已经实现饲养自动化、尾水处理自动化、水质监测实时化,目前已建成海水调配车间、标准化育苗生产线8条,凡纳滨对虾产品生产线8条,每条产品生产线年产能达6万斤鲜虾。据该项目负责人称,养殖产品包括凡纳滨对虾等绿色海产品,将年产优质凡纳滨对虾1.5亿尾至1.7亿尾,年创产值约1.8亿元。 玉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入驻玉泉镇以来,玉泉镇通过科学规划项目用地,将荒废河滩转化为集约化养殖空间,盘活200亩废弃河滩地的闲置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再生。同时,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村集体注资150万元参股,土地流转租金保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三重保障,使周边老百姓户均增收3000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川西第一大锦鲤产业基地形成 园区内,位于玉泉镇涌泉村的客家锦鲤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在池塘边分选锦鲤幼苗。工作人员说,他们要经过几次分选,然后对余下的优质锦鲤进行培育。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们的锦鲤已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从低端市场转型进入高端市场,最贵的一尾卖了34万元。”负责人张长勇对记者说。 客家锦鲤养殖场创建于2002年,是目前西部地区最具规模的专业锦鲤养殖场。该养殖场有超百口土池,养殖水面400余亩,出产以红白、白底三色、黑底三色为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养殖场先后大力引进国内外纯正血统的名贵种鱼,进一步发展优质血统锦鲤养殖。 该养殖场依托优质泉水资源,建成养殖水面400余亩的川西第一大锦鲤生产基地。与对虾养殖产业形成“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双轮驱动格局,共享水质监测、疫病防治等资源。同时,联合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为锦鲤苗种引进、培育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通过精细化水质管理,培育出30余个名贵品种,出产锦鲤色泽艳丽、体型健壮、质地出众。打造“中华有鲤”品牌,并在全国各项赛事中荣获奖项共计57项。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激活“互联网+锦鲤”模式,搭建线上销售矩阵,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额达1100万元。 此外,养殖场还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以及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引进、培育、饲养锦鲤种苗。同时,西南大学水产系还为其提供锦鲤养殖培训。作为四川省观赏鱼协会副会长单位,该养殖场与国内外多家锦鲤协会形成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带动了省内水产养殖农户实现共同发展。 如今,该养殖场拥有专业的锦鲤培育和养殖技术团队,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培育出的锦鲤具有色泽艳丽、体型健壮、质地出众等特点,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和东南亚地区。下一步,养殖场还将建立检疫基地,把绵竹玉泉产的锦鲤销往欧美国家。 打造全省现代水产养殖样板 “养鱼先养水”,这句水产行业的至理名言,在绵竹玉泉得到了充分印证。 支撑其成为水产养殖领跑者的关键,正是这里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以及当地政府与群众持之以恒、精心呵护下持续优化的水生态环境。 “我们这里泉眼多,因泉水如玉,所以叫玉泉。通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的科学评估论证,地下水开采潜力巨大。”玉泉镇党委副书记徐思维说,玉泉镇地处龙门山脉地下水脉带,境内拥有富锶低氘的优质泉水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依托良好的水资源,玉泉镇科学谋划,高规格规划了占地约2000亩的绵竹市玉泉现代水产农业园区。目前已初步建成工业化海水养殖、高端观赏鱼培育、传统淡水养殖三大类养殖基地,成为区域水产产业的标杆。 如今的玉泉镇,不仅“靠水吃水”,更惜水如金、亲水爱水。立足百口活泉的自然禀赋,该镇坚持 “保水源、提风貌、传文化” 三位一体的发展原则。一方面,积极开展泉水资源保护和泉眼周边环境提升工作,使流淌千年的泉水成为讲述人居环境美化的生动载体;另一方面,巧妙结合镇域内连绵千亩的平坝竹林,精心营造“泉映竹影”的诗意画卷,成为新时代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一条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和美善治的乡村振兴之路,在玉泉的青山绿水间清晰铺展。 “水是玉泉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玉泉镇党委书记刘大智表示,该镇在持续做好水资源生态保护的同时,将深挖资源优势,紧抓全省打造千亿级水产产业的战略机遇,坚决落实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举全镇之力重点推进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三产融合,将“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今年,玉泉镇对园区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度细化升级,将整个园区科学划分为含工业化水产养殖基地、高端观赏鱼繁育基地、泉水鱼养殖休闲基地、渔菜循环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在内的五大板块。 打好“特色牌”,做活“水文章”。玉泉镇正以其对“养水”理念的深刻践行和对“活水”资源的创新利用,让一泓清泉涌动出澎湃的产业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新活力与无限可能。
|